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
当前品牌尚未认领

Shanghai Electric 国轩新能源

联系信息

分享
广告

公司简介


传感专家


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数智集成三大业务领域,业务遍及全球。公司聚焦高端、智能、绿色的发展方向,以科技赋能推动中国及全球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人类美好生活创造绿色可持续价值。

作为中国动力工业的摇篮,上海电气有着12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众多中国和世界第一,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品牌价值达2156.28亿元,位列中国机械行业榜首。在智慧能源领域,我们打造风光储氢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构建遍布全球的“全方位”新型电力系统和“立体式”零碳产业园区;在智能制造领域,我们提供锂电产线、数字医疗、轨道交通及通用装备系统解决方案;在数智集成领域,我们以扎实的极限制造能力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大飞机产业链、现代船舶产业链及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秉承“开放协同、合作共赢”的理念,上海电气携手70多家世界一流企业,协同全球客户、合作伙伴、员工等创造者,赋能全球创新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发展历程

1902  上海电气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02年,上海大隆机器厂是上海电气最早的大型企业,这是上海近代机器工业的萌芽。

1954  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重工业管理局,加强对机电工业的改造和发展。

1955  3月,上海撤销重工业管理局,成立第一、第二重工业管理局,机电工业划归第一重工业管理局。

1957  第一重工业管理局改名上海机电工业局。(注:4月,上海市第二重工业管理局撤销,建立上海化学工业局)

1958  8月,机电工业局划分为机械工业局和电机工业局。

1961  7月,机械工业局和电机工业局合并,成立第一机电工业局。

1985  1月,上海市政府以机、电、炉、辅等电站设备制造企业为主,组建上海电气联合公司,从第一机电工业局划出,行政由市经委直接领导。10月,第一机电工业局改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管理局。

1993  12月,上海电气联合公司改组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1995  5月,上海市机电工业管理局改制组建企业性的上海机电控股(集团)公司。

1996  10月,上海市批准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和上海机电控股(集团)公司实行联合重组,组建新的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2004  3月,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实施股份制改制,引入多元化投资者,成立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2005  4月,上海电气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上市(2727.HK),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8  12月,上海电气A股成功上市(601727.SH),成为A+H股份上市公司。

2018  7月,上海电气实现集团整体上市。


智慧能源

高效清洁煤电三改联动

在新的能源趋势下,上海电气积极探索“三改联动”综合改造技术,围绕灵活、智能、高效、三大方向,为用户提供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实现能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节能方面,上海电气依托先进的产品节能技术,采用一系列系统集成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先进的节能技术不断优化系统提升机组效率,可采用多种技术路线实现供电煤耗降低到300g/kwh的节能目标。从机组提温提效综合改造、汽轮机通流综合改造、烟气余热利用、汽电双驱等多种综合改造技术路线,多项业内首台套示范项目的实施,更好地实现机组的高效可靠运行,充分彰显其领先行业的节能理念。其中洛河电厂5号机节能改造项目为国内首台蒸汽温度由超临界提至超超临界参数项目,通过这一创新性的举措,成功实现了供电煤耗降低至282g/kwh的目标,为可持续能源生产树立了典范。在灵活性方面,上海电气结合主辅机先进的设计制造经验,可实现机组在20-100%宽负荷调节范围内主辅机稳定高效环保协同耦合,采用系统能量优化分配技术,可保证纯凝机组达到20%额定负荷调峰能力、实现机组全工况安全可靠运行,并且最大程度减少了低负荷条件下的能量损失。同时上海电气具备耦合应用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等多项新型技术,通过热电解耦极大地提高了机组运行灵活性。在供热方面,上海电气结合用户实际应用场景,提供多样化的供热综合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冷、热、电、水、汽等各种能源需求。通过冷热再抽汽、中联门抽汽、连通管抽汽、高背压抽汽及低压缸柔性运行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供热改造服务,覆盖满足用户高低压供汽的需求。上海电气拥有“三改联动”综合改造先进技术,彰显了在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创新能力。上海电气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能源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推动能源行业的转型和发展。

高效灵活调节气电

燃气轮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因其清洁环保、快速灵活,在如今的发电领域里扮演了无可比拟的角色。上海电气与意大利安萨尔多合作,拥有了重型燃气轮机从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到维修升级的全部技术,已成长为国内真正掌握重型燃气轮机核心技术的领先者。凭借拥有的自主化技术、本土化供应及服务产业链,上海电气有能力提供全生命周期内的全方位、一站式、自主化的服务,有助于电厂实现能源安全、自主可控。其中主打的三款燃气轮机有AE94.3A、AE94.2(或AE94.2KS)、AE64.3A,加之所对应的联合循环汽轮机、发电机、余热锅炉、凝汽器等设备方案,有着清洁、可靠、高效、灵活等诸多特点,为客户带来多样化的方案选择及优秀的经济收益。上海电气的燃机产业通过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燃机事业部一体化的管理平台与市场对接,从市场跟踪、合同签订、项目执行到售后服务,为市场提供一站式的用户体验,以及最优化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系统解决方案。

安全先进核电机组

依托临港和闵行两大核电制造基地,拥有机加工、焊接、冶炼、锻造热处理、成型、起重、检测和试验等各类设备2500余台/套,其中世界级的高端设备40余台,形成了年产10台/套百万千瓦级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6台/套核岛重型容器(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等)、12台核主泵及50台核二三级泵、6套核燃料装卸及输送设备的核电设备制造能力,以及最大钢锭600吨、最大铸件450吨、最大锻件350吨的核级大型铸锻件配套能力,技术涵盖300MW、600MW到1000MW等级的二代加和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包括华龙一号(HPR1000)、国和一号(CAP1400)、AP1000及CAP1000、EPR堆型,以及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钍基熔盐堆、铅基快堆等,全面覆盖国内已有的核电技术路线。核电产品覆盖国内所有核电站,国内综合市场占有率持续居于领先地位。

发电抽蓄清洁水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巴黎协定》明确指出,如果想减少全球气候危机的风险,必须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以内。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努力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形势下,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绿色低碳清洁灵活调节电源,与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联合运行效果最好,可有效补偿风电、太阳能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问题。抽水蓄能提供了全球目前 97% 的储能能力。

智能坚强电网装备

集团在输配电领域产业链齐全、产品门类丰富,形成了高压化、智能化、电力电子化及现代化服务的产业结构体系,主要产品有变压器、电缆、开关柜、元器件、电力电子、二次设备等多个产品系列,覆盖了1000kV及以下各电压等级,广泛用于电力、水利、轨交、邮电、通讯、轻纺、石化、冶矿、建筑等不同领域。聚焦智能电网新技术、新产品,推进新能源接入、柔性输电;发展在线监测、分布式能源及储能技术;开发智能变电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在智能电网系统集成、工程总包、设备成套、检修、售电等一体化服务上搭建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平台。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方面,集团以所拥有的工程成套资质不断拓展海外EPC市场,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融资在内的输配电总承包解决方案。

海陆并举卓越风电

为深入贯彻落实“双碳”目标,我国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风力发电作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主要力量,势必会进入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电气风电延续上海电气的优秀基因,不断践行“精于风,不止于风”的发展理念,以新能源为核心主业,以风电为战略支点,针对风电市场的复杂性、多样性,电气风电通过核心部件自研、平台化开发等策略,推出多款机组产品,满足陆上沙戈荒、山地丘陵、内陆平原、海上近海、深远海等不同环境下的机组运行需求,当前电气风电陆上风机产品家族已经涵盖1.25MW 到10MW的机型,海上风机产品实现了4MW到16MW+风电机组全覆盖。电气风电纵向对风电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垂直整合、提供风电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横向通过链赋能赛道、链应用场景,来打造多链共生生态,提供能源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电气风电坚持以技术驱动,打造开放式研发体系。坚持为客户提供“高可靠、可信赖”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创造有未来的能源”来推动能源新生态的繁荣和发展。

24小时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正在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两种形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由于太阳辐射的波动性,光伏发电存在不稳定性和间歇性,并网消纳难度大。光热发电通常配置储热系统,发电输出较为稳定,易于并网。所以将光热、光伏相结合互补发电将是为未来光热发电的主要方向之一。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电力系统消纳。光热发电相较于传统的火力发电技术,有着基本相同的属性,光热发电是一种高效的适合大规模发展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它利用高精度智能定日镜,将太阳直接辐射光反射聚集到吸热器上,加热吸热器内的工质,将高温的工质进行储存,再通过高温工质与水通过换热系统进行热交换,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由于大规模储热系统的存在,太阳能光热发电具有同步发电机功率输出特性,可实现连续稳定可深度调峰的高品质电力输出,并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电。通过光热与光伏的结合应用,在白天,在光伏出力比较多的时候,光热可以停止运行,储存热量用在电网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在早高峰的时候,光伏发不了电,这两个时段都可以使用光热发电。上海电气致力于太阳能发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光热方面,以塔式光热发电技术为核心、其它系统关键设备配套为辅,提供聚焦塔式技术聚光集热系统成套、熔盐储换热系统成套以及关键核心设备研发制造、工程建设、运维等一站式服务。在光伏方面,上海电气积极布局异质结及下一代高效光伏技术,并打造“光伏+”系统化解决方案。

“多元储能”竞协同

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重大挑战。上海电气依托自身综合性装备优势,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经济高效地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实现多种能源系统的协调规划、优化运行、交互响应,创新管理模式,做好能源用户与服务商的连接。一站式综合能源系统解决方案是指通过储能技术,将多种能源资源集成在一起,以便在能源需求高峰和低谷时进行灵活调配和供应,从而实现能源的高效使用和可持续发展。储能技术可以将不同形式的能源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将其转化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供应给用户。上海电气结合用户需求,积极布局熔盐、压缩空气、抽水蓄能、锂电、液流、飞轮等多元储能技术路线,能够为电源侧、电网侧、工商业侧等提供一站式“优储”系统解决方案。

“制储加用”氢一体化

氢能和电能是常见的二次能源,氢能的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了解决方案,随着氢能利用技术逐渐成熟,氢能-热能-电能将实现灵活转化、耦合发展。氢能具有清洁低碳属性和跨界应用潜力,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等领域;同时,也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优质替代能源。通过广泛推广氢能在用能终端的应用,将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上海电气依托在能源领域技术储备和供货经验,可再生能源方面可提供陆上及海上风机、高效光伏发电设备,氢能产业方面可提供碱性制氢系统、质子交换膜制氢系统、储氢装置、隔膜压缩机、燃料电池、掺氢发电设备等相关成熟可靠的核心装备。化工方面可提供CCUS、合成甲醇、合成氨、生物质气化等化工工艺包及核心装备。面向氢能交通领域的“氢能制储加一体站”系统解决方案;面向化工及电厂领域的“绿氢+碳捕集+绿色化工厂”系统解决方案;面向风光大基地的“绿氢+储氢+掺氢燃机/锅炉”系统解决方案;面向工业园区的“风光储充氢一体化·冷热电氢综合能源供给”系统解决方案。

分布式绿色能源供给

“双碳”战略的实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将不可避免对某些相关区域的主导产业产能造成巨大冲击,进而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和产能过剩、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给当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相当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快速绿色低碳转型为中国提供了和发达国家同起点、同起步的重大机遇,中国可主动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社会观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在此背景下,绿色、低碳、高效的新能源应用规模将大幅增加,工商业分布式能源供给应用更加普及,分布式能源综合解决方案、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将成为解决客户痛点的关键因素。上海电气从多元化、个性化能源需求出发,凭借国内领先的系统集成技术实力和分布式能源服务先发优势,长期致力于分布式能源综合解决方案及能量管理控制技术、多元化储能技术、电力电子控制技术、无人值守高效光伏清扫机器人技术、能源智慧管理云平台等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为企业提供分布式能源系统咨询、开发、投资、交付、运维等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能源供给绿色低碳转型、能耗自主管理、多元资产保价增值,推动企业进入零排放时代。


传感专家


智能制造

绿色工业厂房设计建造

上海电气环保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提出“打造绿色零碳工业园区”的新理念,旨在为客户提供可持续、环保、高效的产业园区解决方案。我们的“零碳生态园”以“增强型外围护、再生能源利用、绿化、舒适室内环境、储能、装配式、节水、三联供”等特征值为核心,选址合理、规划精细,采用花园式建筑、装配式建筑、虚拟工厂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通过产线规划、物流、总图布局、精益生产、生产废弃物处理和运行管理等方式,最大化降低企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在解决方案上,我们提出了建设低碳化、能源低碳化、运营管理低碳化三条路径,旨在从数字化模拟、预测、光能利用、海绵城市、余热回收技术、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智能化公用设备运行管理系统、高效机房的运行管理、智慧照明控制系统等多个方面降低园区的碳排放。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推广环保科技,不断减少企业对环境的侵蚀,未来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零碳生态的工业园区”。

绿色智能制造产线

上海电气面向智能制造领域,以能效提升、能源替代与资源循环为主要实施路径,给出了高效全面的电气方案,助力行业客户实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可提供锂电池专用生产设备、航空航天自动化装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产品及装备,并在锂电池、航空航天、汽车、复合材料等领域为工厂带来更高效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依托在自动化装备和服务领域的丰富经验与技术优势,打造覆盖基础部件、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系统集成、服务的智能制造全产业链,助力客户降本增效。我们拥有全球领先的锂电池生产技术,可为客户提供电池自动化生产全套解决方案,覆盖电池生产全流程,充分满足客户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需求,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绿色生产。我们拥有强大的研发、设计及制造能力,可为用户提供采用创新技术的高可靠性机器人。可提供超过260种机器人产品系列,负载能力从0.5公斤到2.3吨,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智能制造需求。针对人机协作领域推出的新型协作机器人CRX系列,可为用户提供精准、灵活、安全的工业制造领域协作机器人综合解决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数字化工厂软件方面,我们基于统一的“FOXTEL-BOX”技术底座开发了供应链控制塔(SCM)、制造运营管理(MOM)及现场服务管理(FSM)三大软件产品。通过标准化的技术、系统和流程帮助用户提高制造的灵活性和韧性,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工业驱动能效提升

工业驱动与能源消费息息相关,“电驱”与“汽驱”系统是工业领域耗能最多的应用场景,所以在双碳政策背景下,“电驱系统”与“汽驱系统”的高效化将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各工业驱动应用场景的分析,上海电气推行的“高效电驱系统”主要关注于发电侧能源利用优化和用电侧的工业低碳节能改造。例如发电侧综合利用余热、余汽发电的“汽电双驱”系统、用电侧“燃改电、汽改电”的高速直驱系统、国产化高效改造机组、通用型的风机、磨机变频电驱系统。通过各设备在性能参数上深度整合,可以创造系统效率大幅提升空间,通过节能测算可以准确计算出节能及减排数值。“高效汽驱系统”,工业汽轮机通过AIBT全三维的通流设计达到高效率指标,同时通过严格的CFD与FEA计算,满足优化非通流部分性能的要求,将效率提升至极致。上海电气将整合集团优质资源,大力推进高效工业驱动系统,促进工业驱动各领域节能降碳,提供一揽子系统解决方案,同时也将打造驱动系统的数字化运维管理平台,为客户带来低碳、智慧的工业发展新模式。

冷暖关联核心产品

热泵系统以空气为低温热源制取热量,能耗仅为电加热四分之一、燃气加热的二分之一,是当今最理想的采暖加热技术解决方案,搭载了海立热泵压缩机的大型R290热泵采暖机组用于家庭和楼宇采暖,整机系统采用R290制冷剂,低碳环保,GWP温室效应指数仅3.3,大气污染极小。压缩机采用高效设计,助力整机能效达到A+++水平,并针对关键零部件进行防爆加强的特殊设计,安全可靠,可以满足-30°低环境温度稳定运行。此外,海立针对热销欧洲、北美的壁挂热泵热水器市场,研发出高水温、高可靠性和低噪音的高效绿色压缩机。在洗干一体、洗护机市场,海立热泵压缩机小型化的设计助力整机高度降低,超强的变频技术也可实现衣物烘干时间大大缩短,确保衣物达到良好的烘干效果。

智慧楼宇低碳运营

我们开发的智慧楼宇综合监控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大楼的弱电子系统进行集成,包括了通讯自动化系统(CA)、办公自动化系统(OA)、消防自动化系统(FA)、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A)、安防自动化系统(SA)五个子系统,各子系统间可相互协调联动,实现楼宇内信息的高度共享。我们开发的智慧园区综合监控系统以产业或居住园区为切入点,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全面提升管理者的管控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加快园区智能化升级,提高服务水平。

轨道交通低碳出行

上海电气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综合监控系统、中运量交通系统等轨交自动化系统,推进自主软件平台的更新迭代,同时依托智能维保与健康管理平台,为客户提供多专业融合的智能运维服务。此外,还可提供包括车辆设备、牵引、辅逆系统、车辆段工艺设备集成、屏蔽门系统等轨道交通设备。软件平台我们提供的轨交信号系统解决方案涵盖地铁、轻轨、市域快轨等多种轨道交通制式。CBTC信号系统已经为上海、北京、广州、武汉、南京等15座城市,40多条线路,超过1500公里的城轨线路保驾护航。我们开发的eMetro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自动化系统的互联、集成,建立系统间的高效联动机制。综合监控系统结合“云计算”技术,为城市轨道交通现代化运营管理提供数字化基础,并提升运营管理人员的响应速度,加强突发事件及灾害事故的应对能力,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维保与健康管理平台,通过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指导设备使用与维护,提高轨道交通实时监测诊断能力和主动维修能力,全面提升维保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进一步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其中,面向地铁、市域铁路、中运量(有轨电车)、港口等多种使用场景,我们可为客户提供车辆、供电、通号、工务、站台机电五个专业的“综合维保@数字化转型运用”解决方案,以及升级改造和技术咨询业务。我们开发的iDRT数字轨道交通系统,通过将轨交列车大容量优势和公交汽车灵活性优势跨界组合在一起,极大减少了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缩短建设周期,为公共交通行业带来了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我们开发的现代有轨电车综合运营调度系统,通过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以及列车运行控制和综合监控等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创新,建立起以行车指挥为核心的统一的软硬件平台,提升运营调度管理水平。轨道交通设备我们可提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技术开发、制造和服务。业务范围包括车辆及其零部件制造、销售、维修、售后服务等。我们可提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提供城市轨道交通牵引逆变器、辅助逆变器和相关电气设备,车辆功率模块、高速开关、电子控制装置等关键部件的维修服务以及与车辆相匹配的先进、安全、稳定的牵引系统、辅助系统、车辆电气设备,并根据用户要求灵活地进行结构设计调整,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以及现场维修和维护。我们可提供车辆段工艺设备集成,并根据客户需求及车辆车型,选择最合适的设备。

余热利用海水淡化

低温多效蒸馏(LT-MED)是业内公认的第二代热法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是热法海淡技术发展的方向。LT-MED通常采用高品位汽轮机抽汽蒸汽作为其动力蒸汽,通过设置蒸汽喷射器(TVC)和减温装置实现系统加热蒸汽热源参数的匹配,但是存在制水成本整体偏高问题,这也是其普及应用的瓶颈。沿海的炼化厂在某些生产工艺中存在富产热水余热资源,通常需要额外的水水交换器或空冷来降温后返回生产工艺中,所以可以认为,热水成本几乎忽略不计,并且热水的价值没有被有效利用。上海电气自主开发了高效热水闪蒸技术与低温多效蒸馏耦合(F-MED),形成余热利用热法海淡创新工艺。新工艺将以热水为热源,热水通过闪蒸装置闪蒸出的蒸汽作为加热蒸汽,实现余热资源化高效梯级再利用,是节能环保、经济低碳的热法海淡创新解决方案。F-MED的吨水制水成本低于3元/吨,拥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其吨水综合成本甚至比常规反渗透工艺(RO)更低,但是F-MED的系统稳定性、可靠性更高,电耗、化学品消耗更低,产水水质更好,所以对于拥有热水余热资源的用户,选用F-MED技术工艺拥有非常显著的优势。上海电气的F-MED解决方案将延伸MED应用场景,实现余热资源回收资源化再利用,可以为沿海的电力、钢铁、化工等企业提供一站式高效、节能海水淡化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淡水供应提供保障,社会效益显著。

“固气水”一体治理

近年来,随着人类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固废、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引进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正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加强各种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上海电气聚焦国家战略,坚持“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在固废处理、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环保领域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制造能力,丰富的工程总承包经验及高效智慧运维实力,可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一揽子解决方案。近年来,我们坚持技术创新、技术集成、技术服务,聚焦国内外创新资源,在固废处理、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领域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升级。拥有以有机固废资源化与碳减排技术、全系统的固废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一站式污水低碳治理及资源化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减污降碳综合解决方案。同时,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固气水”领域实现全链路的互联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协同,有效提升环境清洁效率、运维效率和能源效率。目前在全国建成多个示范性项目。以国企的勇毅担当,践行环保使命!全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数字医疗

2020年,上海电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上海电气医疗集团(简称:电气医疗)和上海电气高端医疗装备研究院,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推动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发展。医疗集团旗下上海电气康达医疗器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研发与制造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国际医学园区,专注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设备整体解决方案,业务覆盖“放射影像”“超声影像”和“医疗机器人”等领域。电气医疗在国内外拥有二十余家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电气医疗在宁波设立全资子公司——康达洲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并建有占地面积319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的康达洲际梅山健康产业园。产业园是电气医疗的医疗器械“智造”工厂,也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平台。电气医疗通过自主研发生产、对外合作等形式拥有了丰富的产品线,具体产品包括:CT、MRI、DSA、RF、DR、移动DR、C臂、骨密度仪、口腔CT、彩超、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等。秉持“与创造者共创未来”的品牌理念,电气医疗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网格化营销服务体系,拥有超过700名营销人员和300名客户服务人员。电气医疗竭尽全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

通用装备

“双碳”战略的实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将不可避免对某些相关区域的主导产业产能造成巨大冲击,进而导致经济效益下降和产能过剩、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给当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相当的冲击;但与此同时,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快速绿色低碳转型为中国提供了和发达国家同起点、同起步的重大机遇,中国可主动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社会观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在此背景下,绿色、低碳、高效的新能源应用规模将大幅增加,工商业分布式能源供给应用更加普及,分布式能源综合解决方案、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将成为解决客户痛点的关键因素。上海电气从多元化、个性化能源需求出发,凭借国内领先的系统集成技术实力和分布式能源服务先发优势,长期致力于分布式能源综合解决方案及能量管理控制技术、多元化储能技术、电力电子控制技术、无人值守高效光伏清扫机器人技术、能源智慧管理云平台等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为企业提供分布式能源系统咨询、开发、投资、交付、运维等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能源供给绿色低碳转型、能耗自主管理、多元资产保价增值,推动企业进入零排放时代。


传感专家


数智集成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该系统采用了热泵逆卡诺循环原理,由电动压缩机做功,以冷媒作为介质,把车外热量输送至驾驶舱和动力电池。相比传统的PTC电加热系统,热泵系统更加高效和节能,新能源汽车行驶里程更长。海立的热管理系统具有系统简洁、轻量化的特点,18种切换模式涵盖了不同季节驾舱的温度,除湿,除雾,以及电池热量的控制。此外,海立在二氧化碳、R290等下一代新冷媒热泵系统领域,均有相应技术储备,能够为新能源汽车客户提供集成模块化、软硬件控制的定制化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大飞机产业链

上海电气在航空工业具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和多年的项目实施经验,可提供从轴承、紧固件、发动机叶片、传感器等飞机的基础零部件,到飞机上的仪表与控制系统,以及覆盖飞机制造各个环节的设备及集成服务,能为客户提供从概念实施到终身服务的飞机制造全生命周期服务,满足客户当下以及未来的需求。我们的钻铆系统可大致分为壁板装配单元及机器人系统两大类。壁板装配单元主要应对复杂大型部件的装配工作,具有灵活度高的特点;机器人系统的代表产品为PowerRACe强力机器人,可根据需求灵活执行钻孔、铆接、打磨等精度要求高且负载高的工作,最高可将钻孔时间节省50%,整体性能水平提高40%。面向复合材料部件的生产,我们可以提供STAXX系列复合材料系统。该自动铺丝产品系列基于高度创新的技术开发,可提供面向从简到繁、不同尺寸、不同材料构成的复合材料部件生产自动化解决方案。亮眼产品STAXX COMPACT,拥有强大的独立16线纤维铺放系统,专为大批量工业生产设计。面向飞机制造过程中的高精度定位需求,我们可以提供EcoPositioner定位系统。该定位系统基于模块化概念和可配置定位技术设计,保证飞机结构装配的高灵活度和高产品质量,可被用于机身装配或翼-身、尾-身对接等结构装配场景。而针对飞机发动机装配,我们可为客户提供FastPlant输送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脉动线构型或流水线构型为装配线提供更高的生产效率。我们可为客户提供应对复杂部件和大型部件的装配站位,以及壁板装配线、VTP装配线、机身装配线、总装线的集成服务。作为集成商,我们协调生产流程和设备,设计装配线,为所有类型的飞机创造高效和可持续的交钥匙制造解决方案。

现代船舶产业链

在“助力造船强国”的使命引领下,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数十年专注曲轴制造领域,先后解决了船用曲轴的异型零件加工、红套装配、曲轴整体精加工等关键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国际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制造技术。解决了我国造船产业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问题,一举打破了曲轴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实现了几代造船人的夙愿。“十四五”期间,公司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超大型曲轴领域再建新功。W12X92DF曲轴,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主要用于超大型集装箱船。公司通过技术攻关,完成了超大型曲轴红套装配技术、超大型拼接式曲轴对中校调、拼接技术研究等专题研究,攻克了空间狭小拼接孔加工等难题,成功研制了超大型拼接曲轴W12X92DF。实现全球首批次交付,填补了我国超大型曲轴制造技术领域的空白。该项目的成功,不仅为开展国际超大型集装箱船等船舶建造提供先决条件和技术保障,也一举打破了我国船舶制造行业在超大型船用曲轴方面长期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为持续提升我国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配套发展水平、打造我国安全可控船舶制造产业链做出应有的贡献。

数字化解决方案

星云智汇平台定位上海电气集团共性技术底座,已拥有应用敏捷上云、设备快速接入、系统多维集成、数据算法、应用快速开发与呈现等工业数字化场景的能力。2023年,星云智汇平台获评工信部“双跨”平台。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积木式的技术组件工具,主要包括:PaaS容器平台、IoT物联平台、数据管理平台、人工智能AI平台、数据可视化BI平台、低代码CI平台、云组态工业数字孪生平台等。面向能源与工厂行业,平台提供赋能企业贯穿数据要素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交换和销毁的全生命周期运行;平台创新物模型数据标准,支撑能源与工业设备的数据采集、传输、治理、开发、可视化应用、分析与挖掘、资产化沉淀的全场景应用。基于星云智汇平台赋能上海电气集团数字化转型积累的经验能力,为满足能源与工业企业私有化部署的需求,上海电气打造了能力近似的星云智汇轻量级平台。相比传统的定制化研发方式,基于轻量级平台打造的智慧能源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在解决业务需求的同时,更预留了充分的拓展空间。轻量化平台可支撑计算资源的横向扩展,支持数据的资产化管理,降低数据分析的技术门槛,快速开发工业应用。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体化的平台服务和数据要素管理服务,方便企业统一计算资源管理、统一用户权限管理、统一数据要素管理、统一平台化运营与维护。

概览

上海电气搭建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工业软件一站式解决方案,平台支持轻量化部署,满足不同用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