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饶毅炮轰华大CEO,益生菌成“假药”?

2022-07-29
关注

作者 | 陈广晶

饶毅炮轰尹烨第三天,益生菌“躺枪”了。

7月23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饶毅在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发布了一篇关于科普难度之高的文章,结尾处话锋一转,直指华大集团CEO、华大基因副董事长尹烨的科普内容“有相当多故意哗众取宠的内容”,很多关于生物的演讲是伪科学。

文中还引用了很多网友留言,批评尹烨“常常胡说八道”“满嘴跑火车”“满嘴学术名词,似是而非”……

以此为开端,连续5天该公众号都发的是与尹烨相关的内容,指出尹烨科普视频错误连篇、尹烨博士学位“水”、科普就是为了推广产品等等。

特别是第四天(7月26日),在网友要求提供案例、实锤呼声中,饶毅直接将矛头指向了益生菌,称“尹烨推广的益生菌,就是假药”。连带着全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例外都被归为“假药”。

来自:饶议科学公众号

事实上,饶毅和尹烨都是科普界的“红人”,同时也都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其中,尹烨,因为科普内容深入浅出,语言风格生动幽默很受大众欢迎。此前他参加了热播节目《圆桌派》,就新冠疫情、人类基因图谱等问题发表看法,让一贯滔滔不绝的常驻嘉宾、文化名人,第一次感觉插不上嘴,也为其圈粉无数。目前,尹烨在抖音有200多万粉丝,微博粉丝也接近90万。

他的另一面,客观说,其科普视频确实“夹带私货”,存在大量推广营销的内容。

而饶毅专业背景更加过硬,他是上世纪80年代就已留美并在美国知名院校任职多年。2007年回国后,他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任院长,此后历任北大理学部主任、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2019年开始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

近年来,他因为屡次出手打假,实名举报了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等人论文造假,而且严词犀利,被誉为学术界的“打假斗士”。他本人也经常针对热点话题做严肃的科普解读,很受欢迎。

不过,他举报的多涉及有一定学术成就的“大人物”,虽然最后都未能真正坐实举报内容,还是不免引起学术界震荡,这也使他成为令很多管理者、学者、专业人士头疼不已的角色。

对于二者的争论,无论是支持哪一方,本来大多数都是围观,益生菌忽然“中招”简直是无妄之灾。不过,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一快速增长的产业,可能也同样算不上无辜。

益生菌是不是假药?

从各大平台的视频看,尹烨“带货”确实非常频繁。

就在两天前,他还在抖音发布的视频中称,益生菌是“贪杯应酬好帮手”。

在视频中尹烨以酒精引起人脸红的原理引入,讲到乙醛加速代谢对人体有益。然后话锋一转,称只要一上桌,开始喝“有度数”饮料之前,就先喝上一袋(益生菌);喝上8杯、10杯以后,再来一袋。“可能和以前就不一样了”。

在更多视频中,尹烨还将华大的9款益生菌产品,分别与痛风、女性健康、排便困难、失眠等诸多困扰大众的健康问题结合起来。尽管视频很严谨,并没有直接说“药到病除”,也还是会给人吃了就会“不一样”的希望。

来自:尹烨视频截图

有网友质疑尹烨,“科学的尽头是带货?”

尹烨直接回怼:“作为华大的CEO,我有什么理由不带货?不带货就是对自家产品不自信。”

那么尹烨如此自信推荐的益生菌,真的如饶毅所说是“假药”吗?

益生菌并不是一种“细菌”,而是一类细菌,也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公认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俄罗斯科学家梅切尼科夫。他认为,食用含有乳酸菌的发酵乳制品,能够促进健康、延长寿命,而其作用机理,就是乳酸菌伴随食物进入肠道,抑制了有害菌。

肠道菌群相关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果有害细菌占据主导地位,就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疾病,比如成年人功能性便秘、过敏性鼻炎、呼吸道感染、湿疹,甚至高血压、高血脂、阿尔茨海默病等。

不过,研究者对什么样的菌群是“正常”的肠道菌群还并没有共识,所以哪些是益生菌也并没有定论。

全球范围内认可的益生菌有400多种。中国目前还没有法规层面上的“益生菌”。在实践中,中国的国家卫生主管部门以《可用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的形式来规范使用,根据2021年更新版本,可用菌种也只有16种。

华大基因宣传海报上所印的植物乳酸杆菌、鼠李糖乳酸杆菌和副干酪乳杆菌都在其列。(注:最新更新的名单上,这三者的名称已经改为:植物乳植杆菌、副干酪乳酪杆菌和鼠李糖乳酪杆菌。)

作为药品的益生菌,属于生物制剂,按照活菌制品来管理。常见的“益生菌”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

在中国,“益生菌”确实有药品。在国家药监局数据库,虎嗅简单以“活菌”查询,至少有33个相关药品批文。临床常用的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商品名:整肠生),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商品名:金双歧)都属此列。按照药品监管上的规定,确实都是药品,不是假药

当然,这里面并没有华大基因的“优美达”,也没有同样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上常见的益生菌产品。

实际上,很多在线上、线下畅销的益生菌,本质上都是“食品”,并不是药品。所以作为有基本常识的科技公司高管,尹烨很严谨从未直接宣称其疗效,至于有的人因为它被压成了片、装进胶囊、制成粉末,听说有改善健康问题的作用,就以为是药,那大概也只是意想不到的误会。

至于益生菌是不是真的对健康人群有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联合西部战区总医院等机构研究者在2021年发表的论文所写:虽然健康人补充益生菌,可短暂增加肠道菌群中对应菌群数量,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大便性状和排便功能等问题,但是这种改变只是暂时的。

这也意味着,这类食品对健康人的作用有限。至于调节血脂等方面的作用,则仍然有待研究。

而对于那些想多喝几杯又想保持健康的人来说,“鱼和熊掌”能不能兼得还没有定论。目前确实有动物实验认为,补充益生菌可以缓解因长期饮酒而导致的肠道菌群及功能改变,进而缓解某些疾病,但是仍然需要临床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而且仅凭食品级的益生菌产品,能不能在酒精破坏肠道菌群的同时,通过口服立即扭转“战局”,也还需要更多研究。

饶毅到底在气什么?

“饶毅炮轰尹烨就是’吊打’。”有生物学领域学者告诉虎嗅。这也暗示了科学界对于益生菌的问题上的某种共识。

同样是科普“网红”的原深圳市儿童医院儿科医生、怡禾健康创始人裴洪刚也在其公众号上多次撰文批益生菌。

今年3月份的一篇文章中,裴洪刚专门提到:用益生菌治幽门螺杆菌“不靠谱”,直言“益生菌的效果是否靠谱,是要靠药监部门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审批来确定的”。其实也是在指责过度宣传益生菌“药效”的行为。

即便是认可益生菌作用的医生也十分慎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主任医师周伟在此前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就曾提醒:益生菌不是“万金油”,也不是补得越多越好。他指出,肠道内微生物是共同作用来维持菌群平衡的,每个人的菌群都不一样,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

尹烨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科学问题,虽然有时为了让更多人理解而牺牲一些严谨性,但是相比大量充斥网络的伪科普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所以在饶毅炮轰尹烨之后,还是有相当部分专业人士、临床医生、科普作家、科学家是站在尹烨一边的。

而饶毅怒斥尹烨发了4次文,很多人都还没有明白他愤怒的点是什么。在饶毅公众号“饶议科学”中,有读者留言指出,华大益生菌本来就不是药,何来假药之说?

对此,作者的回复是:“科技”公司卖保健品,还要不要脸了?

这也被认为是饶毅真正的愤怒点之一。“就是尹烨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去做研究,像网红、微商一样搞营销,太丢人了!”有行业人士向虎嗅分析说。

在国际上,确实有很多发达国家没有药用的“益生菌”。“因为保健品监管要求低,只要无害并且没有虚假宣传就好。而作为药品是必须有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证据证明有效的。”前述生物领域学者向虎嗅介绍说。

尽管如此,跨国巨头仍然投入大量资金做了很多临床研究。“比如美国杜邦和丹麦科汉森,有上百年的历史,已经发了数百篇关于益生菌菌株的研究论文。”深耕婴幼儿益生菌市场多年的爱益邦负责人戴文杰告诉虎嗅。

反观中国益生菌相关研究主要是来自院校、医院,以及部分乳制品企业的研究者主导,大多数益生菌企业还是更热衷于营销。

回顾历史,国内益生菌的概念几乎是随着“微商”、海外代购的兴起一同被炒起来,乃至泛滥的。在这个过程中,打着健康旗号,贩卖焦虑,以“亲身经历”示范的方式虚假宣传,甚至以非药品冒充药品销售的情况都时有发生。

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等模式的兴起,类似营销方式的影响也在扩大,在监管趋严的形势下,问题被直接摆上了台面。

比如:2021年9月份,“养乐多”品牌在中国经营养乐多乳品的实体,因为宣传“益生菌防治新冠”被罚了45万元。

今年年初,某主播在直播中宣称其益生菌产品能够“抗幽”被立案查处,处于3673.32元罚款。处罚决定中提到,涉事产品是普通食品,推销时用与药品、医疗器械混淆的语言,会对受众正确理解疾病防治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有误导消费者用食品代替药品,有耽误治疗的风险。

同时由于益生菌概念模糊,标准长期缺位,添加了益生菌的产品价格动辄高出普通产品两三倍,质量却良莠不齐。

“有的产品才2块钱,也就是包装的钱。说是治疗便秘有效果,其实都是靠某些容易引起腹泻的添加剂。”戴文杰向虎嗅表示,“有些益生菌提纯不到位,里面有杂菌,可能反而对身体有害。”

他进一步介绍说,现在食品类益生菌占据最主要市场份额。一款合格的益生菌产品,需要有明确的菌株号,要足够多的活菌含量,还有尽可能少的添加剂。

有些益生菌产品,使用了一些没有菌株号的劣质产品,包括很多知名药企,通过食品厂贴牌,低成本,低价格,尤其是利用电商渠道洗脑宣传,过度消耗和透支了品牌力,急功近利,造成了不良影响。

益生菌的原理是用好的细菌抑制坏的细菌。但是,如果工艺水平不够,又没有做基因测序,益生菌里混入了有害细菌,那就会适得其反,“比如粪肠球菌,有研究表明其可能会导致抗生素耐药”。

从源头追溯,益生菌的原料——菌粉的批发价格之间的差距,甚至可以相差三倍以上,因为对产品没有标准要求,很多企业为了高额利润会选择低价原料。

这既导致了成品质量差距较大,也容易使源头产业劣币驱逐良币。

“全球两个最大的益生菌原料供应商美国杜邦和丹麦科汉森,在国内占据了约90%的市场份额”,戴文杰告诉虎嗅,中国益生菌产业,在真正有技术含量的源头生产领域,市场份额和竞争力都很有限。

行业快速发展之下,大多数中国益生菌企业在工艺提升和临床研究上都没有做足够的工作,现在尹烨这样的高知人士、知名科技公司高管也不去搞研究,却以“科普”之名搞营销带货。这或许也真的是饶毅如此生气的原因吧。

饶毅发难后,尹烨在其公众号中回应的四个字“谢谢指教”,希望也是出自真心吧。

科技公司为啥卖益生菌?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国的益生菌、酵素等产品的市场快速崛起。市面上的益生菌产品形式多样、品牌众多,从压片糖果到固体饮料再到胶囊、咀嚼片,可谓只有想不到没有企业做不出来的。

欧睿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益生菌产品的市场规模455亿元,到2022年有望达到896亿元。

阿里健康最新数据显示,近3年益生菌平均增长超过80%,今年6月份日均搜索量增长六成。过去一年,益生菌行业商家数量同比增长了50%,商品数量同比增长了82%。

中泰证券分析师范劲松接受华商网采访的时候预估,中国的益生菌补充剂市场相比美国和日本,成长空间可以高出16倍之多。这一领域也被视为食品领域最新的风口。

就在去年A股还诞生了“益生菌第一股”——科拓生物。根据招股说明书,作为益生菌原料的供应商,该公司2017年、2018年、2019年三年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84亿元、3.18亿元和3.0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134.77万元、9191.93万元和9328.41万元。融资的目的也与扩大产能和建设研发中心相关。

此外,还有微康生物、一然生物、润盈生物,都是国内年产能超千万级别的菌粉企业。

与风头正盛的益生菌相比,华大基因的现状堪称挣扎。

华大基因虽然主营业务集中在精准医疗领域,覆盖生育健康、肿瘤防控、感染等多个前沿领域,疫情期间也曾借助抗疫概念大幅度提升业绩,但是随着红利退去,其营收压力重新显现。

刚刚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华大基因在报告期内的营业收入约 30亿元到33亿元,同比下降9.50%到17.72%;净利润同比下降33.70%到46.59%。

根据这一公告,为了给公司业绩稳健增长提供支撑,华大基因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出新产品是其中一项。尽管没有具体说明,但是从尹烨的科普视频看,第一次挂出华大益生菌购买链接,正是在“报告期”内——2022年3月份。

除了益生菌,华大基因还推出了护肤品、香皂、面膜等一系列的日化产品。

在其背后,华大基因正在自食长期重视营销、忽视研发的恶果。从其年报看,2018年以来,该公司的研发投入都大幅低于销售投入,部分年份甚至不到销售投入的一半。

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前几年十分轰动的华大基因无创产前检测漏检,以及与烟草公司合作要解密“烟草基因组”等事件。这家公司也逐渐被指为“披着高科技公司外衣,行‘忽悠社会、盯着别人钱包’之实”。

疫情以前,华大基因的净利润已经连续3年负增长。加上竞争者增多、负面消息频传,华大基因正在失去投资者的信心,目前其股价相比巅峰时期已经跌去了75%以上。同期,尹烨个人的年薪也从362万元降到了2021年的91万元。

如今的一系列操作不仅不能为其正名,反而是又踏上了一脚,令华大基因处境更加艰难。

2021年底,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已经出台了“团标”——《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明年将正式执行。

“这一标准主要对活菌含量作出要求,保质期内,活菌含量必须达到50%。”戴文杰向虎嗅介绍说。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徐进曾公开解读“团标”称,摄入足够、活菌的益生菌和健康有益是益生菌产品的特征性要求,也就是说,不满足这些条件不能称之为“益生菌”。

而添加100亿单位的益生菌和检出100亿单位益生菌,不是一回事。因为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益生菌会有30%到50%的损耗。“否则产品到消费者手里,益生菌都已经全部死了”。

益生菌市场也将逐渐结束野蛮生长的年代,华大基因要想拿它救命,恐怕要真的给出更多有含金量的解释。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