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中央空调简史:疫情安全、土洋之争、双碳转型
双碳、智造、再度转向,是中央空调行业的未来命题
2003年2月21日,从广州前往香港探亲的医学教授刘剑伦,入住香港九龙京华饭店。他在饭店度过平静的一晚后,第二天突然开始剧烈呕吐和咳嗽,去往五个路口外的广华医院接受治疗。
刘剑伦提前退房离开了京华饭店,但病毒的传染链被保留在酒店并不断裂变式复制——
一名到访京华饭店的机场员工将其带到威尔斯亲王医院,病毒又以这家医院为“跳板”进入淘大花园小区。
3月末,香港爆发SARS疫情。
追根溯源后人们才发现,一个多月前京华饭店的那个夜晚并不平静,让刘剑伦教授发病的SARS病毒早已在饭店内四处流窜。一些专家认为,致病因子也许曾进入刘教授所住911号房的中央空调,顺着四通八达的金属管道潜入一间又一间“密室”,完成传播。
SARS病毒与新冠类似,但后者传染性更强 图源:unsplash
19年后,疑似的传播链条再度出现:
2022年3月,病毒从作为隔离酒店的上海华亭宾馆悄然外溢。之后,上海经历了一波疫情冲击。
人们在享受中央空调产品带来的舒适之余,开始对公共场所内空调系统的安全性、新风系统的可靠性等焦点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暖通中央空调——这个虽不在国家新兴产业名单,却又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
一个世纪前的“古老”发明,在东西商战的漩涡中站上了“生活必需品”的高地;
“低碳”、“智慧”、“智造”成为制造业关键词,整个产业又将怎样和先进科技建立联系?
接下来你将看到:
1. 巨头:东西之争后,中央空调市场格局迎来怎样的变化?
2. 突围:美的、格力、海尔,中国品牌用怎样的战略超过洋品牌?
3. 未来:中央空调产业上下游正在做出哪些努力,以应对挑战?
疫情之下:中央空调的安全隐忧
一个比16℃还要冷的冷知识是:空调的初衷并非为了提高生活舒适度——早期空调的主要作用是除湿,主攻市场是印刷工厂。
最早用于印刷工厂的空调 图源:开利官网
而所谓中央空调,不同于传统的冷剂式空调(如单体机、多联机),是由一个或多个冷热源系统和多个空气调节系统所组成,通过集中处理空气以达到舒适的要求——正是因为这一功能,才让人们在享受凉爽空气之余,产生关于疫情防控的隐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央空调的结构和分类:
中央空调主要有两个模块:主机和末端(空气端)。如果再次细分:
主机由四个部分组成: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
末端系统里有:新风系统、风机盘管、温控开关、水流控制阀等部分。
按用途分,中央空调又可分为商用与家用,两者因功率差距,制冷形式也有所不同:
家用中央空调以一体式转子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等为主;
大型商用中央空调主要以离心式压缩机和大型螺杆压缩机为主。
在安装位置上,商用(大型)中央空调和家用(小型)中央空调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大型建筑物(商用、工用、各类场馆等)需要预留安装中央空调的机房位置。根据所需要的制冷量,超大型建筑体的机房需要占用2-3层甚至更多的地下室的空间;冷量较小的风冷系统可以安装在屋顶;
家用中央空调就要简单得多,由于一台室外机可以连接多至数十台的室内机,所以一个楼面只需留下很小的空间就可以满足这台主机的占地需求。
在可能会让人感到担心和忧虑的宾馆、医院等场所中央空调的安全性上:
老式的中央空调向每个客房输送的新风是独立的,但并非全新风,其回风会最终汇合到一个出口上;而为了节约能源,此类中央空调设备会采用70%的回风加上30%的新风的方式向公共区域送风。
医院的隔离病房与之恰恰相反——隔离病房是微负压,也被称作负压病房;
而使用老式中央空调的宾馆房间是正压——就可能会产生住客房间的空气通过回风管道流向公共区域的情况。
不过,如今新研发、新制造出来的中央空调产品,已经可以通过全新风系统和安装负压风机排风机来解决这个问题。
新式中央空调机组 图源:开利官网
空调江湖:群雄割据与东西商战
凭借当时独一份的空调专利技术,威利斯·开利在美国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开利空调”,并在日本建立分公司“东洋开利”——空调就此成为了一门基于科学的产业。
随后,约克、特灵、麦克韦尔相继进入该领域,与开利一起,并成为“美资四大品牌”。
以当下的中国中央空调市场来看,美资四大品牌虽然在家用机领域节节败退,整体市占率不到15%,但在隐藏于楼宇建筑机房里的大家伙——冷水机组领域,仍然保持着明显的优势。
开利博士与他发明的空调 图源:开利官网
中央空调——这个直接关乎人类生活方式、环境,并且与城市化进程及基建中的公共设施投资息息相关的行业,知名品牌之间的收购、兼并、重组、分拆也如同走马灯般地不断上演。
其中,被业内人士认为最经典、也最具代表性的,是三个“东西商战”故事:
以小收大的进击:大金VS麦克韦尔
大金是日本排名第一的空调品牌,但其短板在于——产品多为家用机、多联机等小型设备,由于缺乏大型机的核心技术,难以切入大型综合建筑体这些多联机无法染指的领域。
因此在2006年,大金开始了对于奥维尔的收购,但其本意还是剑指奥维尔子公司——美资四大品牌之一的麦克维尔。后者的优势就在离心机、螺杆机等大型中央空调领域。
完成收购的大金取长补短,家用、商用两翼齐飞,成功进入大型综合建筑的中央空调市场,就此巩固了在行业里的领先地位。
以软克硬的思路,江森自控VS约克
江森自控,成立于1885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管理系统生产商和工程承建商。
换句话说,江森自控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软件巨头。
成立于1874年的美国品牌约克,则是空调行业内的硬件巨头,其产品被成功地用于美国国会大厦、英吉利海峡欧洲隧道以及全球90%的最高建筑。
2005年12月,江森自控公司成功收购了约克国际,并将其整合进建筑设施效益业务领域。这次收购的目的显然只有一个:通过控制系统的软件来驾驭空调系统的硬件,完成协同——也就是今天已经老生常谈的“软硬结合”。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使用的中央空调就是约克提供 图源:环球金融官网
通过这次收购可以看出此后中央空调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随着人们对于大型建筑、公共设施在智能化、自动化、舒适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得楼宇控制系统者才能得天下。毕竟,同一建筑里的电梯、空调、照明等硬件设备要想更好地发挥使用效率,产生协同效应,就必须很好地同楼控系统打通接口、兼容匹配。
以大并小的策略,开利VS东芝开利
开利作为最早的空调品牌之一,强项也是在大型水冷机组上;而1999年东芝、东洋开利联手成立的东芝开利,则在变频多联机市场占下不小的份额。
根据双方于2022年2月签订的收购协议,原合资公司小股东方的开利(40%股份)将斥资1000亿日元(约8.69亿美元)收购东芝集团拥有的剩下60%股份中的55%,完成其对合资公司的绝对控股。
这次收购看似一进一退、一放一收,但对于开利和东芝两个企业来说,实则是双赢之局:
对于开利来说,通过收购合资方股份的方式,直接进入多联机市场的第一梯队,在轻型商用空调方面大展拳脚,以此来捍卫自己“空调之父”的领先地位;
对于东芝来说,抛售掉非核心的电梯、空调、照明等业务来换取现金,并将之投入到新开拓的两大核心业务——基础设施服务和包括半导体在内的设备领域,也算是一次破茧重生。
老款的TOSHIBA(东芝)空调 图源:网络
逆袭与突围:美的格力海尔们的三板斧
在中央空调江湖里叱诧风云的绝不仅美系和日系,以LG、三星为代表的韩系,以克莱门特、顿汉布什为代表的欧系,都是一时瑜亮的存在。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随着政府对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中央空调市场容量也水涨船高。
无论欧美系还是日韩系的空调品牌,都充分享受到中国城市化建设期间的巨额红利。
根据相关调研公司的数据:2021年中国中央空调市场规模超过1100亿元,同比2020年上升约25%,创下历史销售新高,基本上所有中央空调品牌都在2021年度取得增长。
另一个现状同样值得瞩目:
2021年上半年,中国本土品牌中央空调市占率近50%,日韩品牌超36%,欧美品牌不到15%;而纵观2019年~2021年,国产品牌市占率不断提高,而“洋品牌”占比则持续下降。
信息来源:网络
在东西商战打得火热的一、二十年里,中国中央空调市场上,以格力、美的、海尔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已经后发先至、成功突围,逆袭成为市场上的主力军。
中国品牌之所以能在强手如云的国内中央空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再反超洋品牌,靠的是一套集团军战略+本土优势的“三板斧”式组合拳。
1. “农村包围城市”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中央空调市场里占据先发优势、风光无限的,其实是以开利为代表的美资品牌。
这些企业采用的策略是“先大后小”:从擅长的商用机、大型机出发,抢占市场,再伺机发展小型机。
中国的格力、美的、海尔等品牌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走的是“以小养大”路线:
先在家用机、小型机领域的业务取得市场,等到积累下一定技术经验和客户口碑后,再投入精力转向B端,发展大型机。
换言之,这其实就是空调行业里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根据本土市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解决问题。
家电下乡 图源:新华社
2. 跑通下游渠道
如前文所说,中央空调分为:To B、To G的政企客户——商用机产品主要应用于大型建筑;To C个人客户——家用机产品主要用于住宅或小型商务楼。
两者间的不同点就在于,家用中央空调与挂机、柜机等空调的营销渠道可以实现一定的互通,但商用领域却与常规渠道几乎没有交集。
这是因为商用机系统(尤其是主机部分)基本都是非标产品,不可能像家用机一样,通过实体店、互联网如同超市里选购商品那样,简单直接地实现销售——除非是在建筑业主特别指定的情况下,否则必须通过一层层规范、复杂且公开正式地投标、竞标流程才能出售。
这就引申出另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进行投标的主体单位,既可以是中央空调的生产厂家,也可以是它授权的经销商。
由于涉及垫资、人手、实际安装操作等各方面原因,在很多情况下,经销商比起成本更低的“厂家直销”来说,更有可能成为投标中的主力选手和最后赢家。
这时,“以小养大”的第一板斧带来另一个作用:随着中国品牌市占率的渗透和提高,以及更低的价格,从2014年开始,全中国各地的经销商陆续放弃代理一些销量下滑严重的外资品牌,转而为中国品牌服务。这就让中国品牌在投标、竞标中获得极具优势的主动权。
3. 背靠中国市场
中国中央空调市场的起势,除了中国经济总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海外企业来华投资建厂等原因外,还与政府推出的各项政策、举办的各项活动密切相关。
比如多轮推动的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以及运动会、博览会等由政府主导的大型国际赛事、会议、活动——通过开拓市场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拉动国内中央空调产业的蓬勃发展。
包括水立方在内的大型场馆建设拉动中央空调内需 图源:开利中国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危机,美元量化宽松政策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飙升,原材料成本上升也成为所有制造型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中央空调行业也不可能置身度外。
在不可避免的成本上升、毛利下降、末端市场价格血拼的大趋势下,中国品牌的市场与供应链有着相对稳定的本土优势,并且在品质、功能、智能化方面仍有新的增长点,自然能反超洋品牌,生长出本土巨头。
未来挑战:双碳、智造、再度转向
即便中国中央空调市场的体量已攀上1100亿元人民币的大关,但2022年初以来国内多发的疫情,并不乐观的经济形势、城市化速度的减缓等,显然会对这个产业的进一步做大产生一定的影响。
既然中央空调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的行业,那么结合近几年的一些关键词,以及产业上下游的布局动作,也可以厘清中央空调未来趋势的部分脉络。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双碳目标下的科技迭代
根据中国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央空调行业目前有两件大事:提升产品能效比,全面使用环保制冷剂。
空调作为一种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且已经大众化的产品,拼到最后除了质量和售后服务,最重要的便是能效比,也就是能源转换效率之比。
简单来说,即空调器产品每消耗1000W电功率时制冷量的大小。这个数字,大于等于3.4便是一级能效,如果再辅以更好的变频压缩机,那么节能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空调能效标识 图源:网络
另一方面,空调制冷离不开制冷剂进行热量的传递和交换,而传统的制冷剂又会对地球的臭氧层产生相当大的破坏作用。
因此,寻找并选用更加环保的制冷剂,用于替代传统且破坏环境的产品,才能减少碳排放量,助力“双碳”目标早日达成。
2. 降本增效的智造命题
当前的中央空调制造,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但在冲压、钣金、焊接、吊装、搬运、喷涂等工序上,仍然有不少企业还在使用半自动、单功能的设备,甚至还有通过大量流水线工人来进行手工操作的情况。
随着中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危脏差”工序上尽可能实现机器换人,已是制造业共识。对于家电企业来说,使用工业机器人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更可以节约一线人力成本,让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国内如美的、格力等企业,也已提前布局,不仅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暖通、家电生产线的全自动化,还并购或自建工业机器人产线。
工业机器人产线 图源:unsplash
3. 由C到B再度转向
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不仅体现在生产端、产品端,更重要的是,企业战略能否真正向“智”转变——对于当前的中央空调品牌来说,无论家用机还是商用机,单一的产品市场已进入瓶颈期,接下来的关键,就是从制造商转型为服务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当前可见的潜力市场,是针对楼宇建筑的智慧互联控制。
运用包含在平台内的定制化、嵌入人工智能服务解决方案,比如远程诊断、预测性维护、合规监控、风险评估等,整个建筑就会产生绿色环保、智能安全和充满活力的实际效果;再配合使用中央空调,两者就能做到无缝对接,产生协同效应。
楼宇协同只是家电品牌破局战略中的一部分,无论格力、美的还是海尔,最终目标都是:
在C端作出变革,努力向B端转型,通过多元化发展战略,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尾声
在格力、美的、海尔等中国本土家电品牌的发家史中,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转变:
早期,洋品牌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也是最好的探路导师,中国品牌跟在他们的后面,无论技术迭代还是并购策略,都有前例可循。要做的无非是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奋起直追。
而时至今日,当中国家电成为“中国制造”最响亮的品牌,整体产能已在全球占比超过6成——再抬头看去,广阔的赛道上已没有前人的脚印,探索和创新都只能依靠自己——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成为前车之鉴。
这时我们会注意到,三巨头重组事业部、大力收并购、转型智慧上云——看似有条不紊的步伐,已经多了些困惑与彷徨:深陷裁员传闻、家电业绩与毛利率持续低迷。
而美的董事长方洪波预判的“家电行业三年寒冬”,此时不过刚刚开了个头而已。
企业在外扩与增长面临危机时,更应该寻找“内生力量”。笔者对此并不悲观:中国家电品牌解密未来的工具,也许早已藏在数十年前濒临倒闭的工厂和破旧的家庭作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