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突然爆发,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在与疫情抗击博弈的过程中,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因势而生,红外测温、远程办公、视频会议、非触经济等迅速从新鲜事物变为生活常态。这些变革的背后,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且,这三大重点产业在未来的发展,无论是科技创新的方向,还是业态模式的变革,都将受到此次新冠疫情的影响。
信息技术产业迎来新机遇,场景全覆盖、用户全覆盖、链条全覆盖成为主攻方向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大亮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光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加速实现,信息技术正在向全领域渗透应用。一是场景全覆盖。伴随信息技术在金融、商业、政务、民生、安全等越来越多的领域和场景的大规模应用,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得以快速积累,数据产生的价值将不断丰富。例如,本次疫情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患者快速溯源管控。二是用户全覆盖。信息技术惠及的用户越来越多,数据和信息将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在人与人之间流通。伴随全社会用户参与提供数据,在算法的加持下,数据由量变发生质变,数据的重大价值不断被挖掘利用。三是链条全覆盖。电子材料、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软件、终端等信息技术全产业链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例如,此次疫情推动了远程办公兴起,这需要通信网络、存储服务器、视频分发、高清视频等产业提供支撑,由此将推动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数据中心(IDC)、内容分发网络(CDN)、4K/8K视频等技术研发和创新。
装备制造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更加智能化、更加网络化、更加柔性化成为主要焦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应对疫情期间特殊的生产要求,装备制造产业在生产模式、产品类型和设计方式上都显现诸多新特征……一是对装备智能化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智能传感器要能够接收温度、压力、图像和声音等更加丰富的指令来源,高速处理器要能够处理海量的信息,高精度控制器要能够执行更加复杂的命令。二是工业云制造、物联网等模式的应用市场有望继续扩大。工业云制造将进一步推广,制造资源、产品、服务等制造全生命周期的生产活动,实现云端管理;万物互联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人、数据、机器紧密联系在一起,大部分装备都可远程操控,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加快实现。三是智能装备将设计的越来越柔性化。仅通过参数设置和软件控制,装备就可以实现多种功能。例如,疫情期间,大量企业将原有生产线改造成了可以制造口罩的生产设备。
生物技术产业发生重大变革,中药与西药结合、诊断与治疗并重成为发展共识
与疫情直接相关的中药、化药及医疗器械行业得到新发展并得到最直接的刺激,医疗及健康服务业得到更多关注,一些新趋势逐渐成为发展共识。一是中药与西药结合治疗将成为趋势。此次疫情中,中药在增强免疫、预防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很好的临床效果,伴随疫情在全球蔓延,新冠病毒有可能长期与人类共存,未来,中药产业有望开启黄金五年,我国也将进一步健全中药标准,完善中药研发体系及产业链;此外,抗病毒药物、血液制品等在新冠病患治疗中也取得了很好效果,大大提升了治愈率,未来我国将加强化创新药研发,尤其在抗病毒药物、血液制品和疫苗等方面将加大投入,加速融入全球医药创新链条。二是诊断试剂与医疗器械重要性凸显。此次疫情中,医疗器械和诊断试剂表现突出,未来几年,呼吸机、雾化器、制氧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以及核酸试剂盒、PCR设备等疾病检测设备有望出现大量需求,疫情中暴露出的研发能力不足、检测人员技术水平不够等问题将得到重视和解决。
几点建议
疫情防控为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更好地顺应新趋势,应对新挑战和新变革,建议重点发力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产业科技创新前瞻研究。强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习和思考,研究探索产业体系如何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生物安全体系发展;研究梳理现有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存在的短板,对产业基础研究能力不足、产业创新载体缺失等短板问题统筹布局优化;继续强化产业科技创新创业,发掘更多机会和探索更多业态。二是强化产业部门与卫生健康、安全等部门协同联动。建立产业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民政部门、安全部门等联动协同工作机制,统筹研究跨部门、跨领域的重大问题,明确各部门的组织分工和任务分解,协同推动各项工作实施落实。三是完善宽容开放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加大对智能化改造的政策扶持,加大智能制造类技改财政投入,对开展智能化改造的企业减免设备购置税;鼓励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加大在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创新药优先审评、专利补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等政策,加快新药研发速度;鼓励新业态创新探索,努力营造宽松、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