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环境网格化监测系统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但市场上跟风严重、鱼龙混杂。传感器由于价格低、易安装,可快速对整个区域进行大面积、高密度、网格化布点。也因此导致一些地方对网格化系统存在误区,认为装上了传感器就实现了网格化。但是,传感器由于采用的不是环境监测国家标准方法,数据质量有时难以保证。
北京市某网格化空气质量区域在线监测系统,资料图
据了解,环境网格化智能监测系统可实现智能化监测、污染源追踪、实时预警等,是地方环保部门进行环境监管的好抓手。但要真正发挥全面助力环境监管作用,数据必须精准。
有关专家认为,由于用于监测数据采集的传感器没有标准,且存在零漂、温漂、时漂等及固有缺陷,如零飘,即是指归零时,数据漂移;温飘则是指受温度、时间变化影响,数据发生漂移。由于有这些固有缺陷,如果单纯采用传感器进行网格化系统建设,会影响政府环境监管命中率,可能导致政府对污染来源的误判。
内蒙古正大力推行智能网格化管理,利用气体传感器等监测手段进行野外环境监测。资料图
有些厂家也利用国标法自动监测站的数据,对气体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比对、校准。这也是通常的做法。但是,由于气体传感器受大气污染成分影响较大,不同地区环境条件及污染气体成分差别较大,气体传感器在一个地区校准后,并不完全适用于其他区域。专家认为,此种校准方式局限性较大。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温湿度环境变化,及受其他物质干扰等,一般在3到5个月后,数据将会有较大漂移。
常见网格化监测系统监控平台,资料图
另外,在季节交替变化或极端天气条件下,或在工业园区、道路交通、餐饮集中区等污染特征明显的特殊环境使用时,必须不断优化传感器算法模型、不断修正,才能起到数据校准作用。
总之,由于传感器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再加上季节交替、环境差异及其他干扰,单纯采用传感器布点建设网格化系统,监测数据准确性很难保证。有专家认为,监测数据不准,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网格化智能监测系统。政府部门上马这样的系统,不仅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还要在数据质控上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承担更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