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是智能制造的“明珠”,也是实现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延续《从日本高端制造看中国制造升级》系列报告,此篇我们将聚焦工业自动化(工控)的“国产替代”机遇。根据MIR统计,2021年中国工业自动化产业总价值量达到2000亿元左右,19-21年复合增速超过30%。工控产业链长,零部件公司众多,不同环节差异明显,我们大致可划分为控制系统、驱动和执行系统、反馈系统和输出系统。这其中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规模最大,细分环节PLC、CNC、减速器、伺服、低压变频器、传感/仪表等领域的规模远高于其他,也是核心零部件公司聚焦的领域。产业链中,控制和执行系统也是国产替代率相对较高的环节,一些细分领域(CNC、伺服、传感/仪表和机器人本体)的国产替代化率正迅速上升。从细分规模和国产替代进程角度出发,我们重点关注产业链中的伺服、传感/仪表、CNC和减速器等领域优质公司,推荐伺服领域的卧龙电驱、怡合达,传感/仪表领域的正泰电器和宏发股份,CNC领域的科德数控,减速器领域的绿的谐波,以及控制和变频领域的汇川技术、中控技术和麦格米特等。
▍延续《从日本高端制造看中国制造升级》系列报告,我们将聚焦工业自动化的“国产替代”。
我们在之前的报告中提到中日都以“制造硬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结合日本制造升级经验,我们梳理了中国先进制造中最有望“国产替代”几大领域,分别为:工业自动化、电气设备、通信设备、半导体等。未来几年,中国正处于制造智能化升级关键时期,智能制造在物理空间的主要载体是工业自动化,在信息空间的主要载体是工业互联网,是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工业机器人是工业自动化的主要代表,从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前景来看,人机协作、人工智能、数字化、轻型化和普及化是趋势。本报告将围绕工业自动化,从产业链视角来看“自动化领域”国产替代,并围绕产业链看待不同环节公司的投资价值。
▍工业自动化(工控)产业链长,零部件公司众多,不同环节差异明显。
工业自动化上游行业是电力电子元器件,下游行业主要包括OEM和项目型市场。根据MIR统计,中国工业自动化产业规模总体趋势上升, 2021年总价值量达到2000亿元左右,19-21年复合增速超过30%。产业链涵盖多个系统环节,大致可划分为控制系统(PLC、HMI和工业软件等)、驱动和执行系统(伺服驱动、变频器,减速器、接触器等)、反馈系统(传感器、过程/检测仪器等)和输出系统(机器人、数控机床等)。其中,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规模最大,细分以PLC、CNC、减速器、伺服、低压变频器、传感/仪表等领域的规模远高于其他环节,也是核心零部件公司聚焦的领域。
▍产业链中,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是国产替代率相对较高的环节,一些细分领域(CNC、伺服、传感/仪表和机器人本体)的国产替代化率正迅速上升。
从目前情况看,控制系统中IPC/PC-based、DCS、驱动和执行中的减速器、伺服以及传感/仪表已达到较高国产化水平,代表性公司如雷赛智能(IPC),中控技术(DCS,仪表),绿的谐波(减速器)等等。CNC、伺服、传感/仪表和机器人本体的国产化正迎头赶上,国产替代率正在快速提升,CNC中的创世纪,海天精工,伺服领域的汇川技术,传感/仪表领域的川仪股份、康斯特等,机器人本体中的埃斯顿、埃夫特等都是这些细分领域的代表性公司。
▍风险因素:
奥密克戎毒株国内传播失控;美联储量化宽松收缩引发全球系统性风险;产业政策不及预期;俄乌局势加剧影响全球供应链。
▍投资建议:
1)在产业链环节,关注伺服系统、传感器/仪器仪表、CNC和减速器领域,此外PLC、变频器、IPC/PC-Based、DCS以及机器人及机床本体也值得关注;
2)推荐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汇川技术、中控技术、绿的谐波、卧龙电驱、正泰电器、科德数控、宏发股份、怡合达和麦格米特;
3)建议关注CNC领域的柏楚电子,从事伺服系统的雷赛智能、智光电气、鸣志电器、江苏雷利、步科股份,传感/仪器仪表环节的川仪股份、汉威科技和柯力传感,控制系统环节的信捷电气、维宏股份、海得控制和宏英智能,变频器环节的伟创电气、英威腾和正弦电气以及机器人本体环节的埃斯顿和新时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