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海洋的认知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
我们对深海地形的了解甚至还不如火星表面?
为什么说海洋科学的发展对中国的未来很重要?
这片占据地球面积2/3的深蓝大海,到底有多神秘?4月20日,《毛铺和文化录》迎来中国科学界年龄最大的深潜勇士,宝藏科普爷爷,B站百大UP主汪品先院士,和杨澜一起深海浅说,解读时代责任与海洋梦想健康发展之和。
汪品先:海洋梦想的“深潜”与“浅说” (来源:萧山网)
上天入地下海,海洋科学需要更多的人才共同来探索
作为中国海洋科学的领军人,尽管研究了一辈子海洋,取得了无数瞩目的成绩。汪品先依然表示我们对海洋的探索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人类开发陆地已经几千年,有很好的文化,而开发海洋,我的比喻还不到新石器时代。”
近年来,探索月球和火星引发的航空热,让人们对缥缈浩瀚的太空充满了无限向往。相比起来,人们对海洋领域的关注则稍显冷清。
有人说上天容易下海难,对此汪品先认为这是误解。下海并不比上天难,深海的精彩也未必比天空逊色,甚至,海底世界的奇妙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2018年5月,82岁的汪品先搭载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9天时间里3次下潜到1400余米的深海之中。在那里,一片美轮美奂的深水珊瑚林,让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汪品先宛如坠落童话故事之中难以自拔,及至上岸后像个发现宝藏的大男孩般两眼放光,激动地向人们描述着他的爱丽丝漫游仙境之旅。
在汪品先的世界里,海洋浩瀚而神秘,海洋科学有趣且有用。所以这些年他在坚持科研之余,不遗余力地化身为视频博主为大众进行科普,因为这片占据地球2/3的深海财富,值得更多人来探索和研究。
深海研究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
从16世纪的平面上进入海洋,到21世纪在垂向上进入海洋。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探索方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
因为今天的海洋已然成为了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战略的要地。
国际上对深海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从用简陋的显微镜观察海底泥巴开始,汪品先院士经历了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而今他认为,属于中国海洋科学的黄金时代正在来临,如果中国抓得住这个机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虽然中国在深海领域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科学的真理只有一条,走向真理的路却有很多条”。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有着各种各样的海域和地形,如果我们能抓住自身特色,就有机会弯道超车,走出一条和而不同的海洋创新之路。
“中国近百年的耻辱是从海上开始的,我们要在海上立足,把失去的东西捡回来”。汪品先一生痴迷海洋,致力于建立中国海洋科学学派的背后,或许正是“海洋强国”的信念在燃烧。
我们要从中华五千年文化中撷取智慧的和力,浇灌出科学的新芽
2021年,85岁高龄的汪品先在同济大学开设《科学与文化》的公选课,作为自己教学生涯的“告别演出”。
研究了一辈子海洋科学的他,太想让学生们知道,科学不等于考试,科学是好玩的,美丽的。它不仅是生产力,更是一种文化。
汪品先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当前教育系统文理科割裂,造成科学与文化发生断层,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他要在科学和文化之间构筑桥梁,哪怕只是架在校园角落的一座小木桥。
创新是目的,科学与文化结合是手段。
他说,中国不能老是靠太极拳、孔夫子在国际上,我们应该拿出新一代的东西来。
从哪里拿?汪品先的答案是:中国“和”文化。
从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寻找保持生命力的秘诀,汲取融合并包的智慧“和”力,培育创新的土壤,浇灌科学的新芽。是我们这一代科研人的责任。
出生于1936年的汪品先,身上带着属于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把家国情怀种在心里,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所以他燃烧一生,潜心求索,只为有朝一日中国能以海洋为契机,让现代科学和古代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和而不同的新一代华夏文明。
因为振兴华夏,不光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
同汪品先院士坚持科学与文化要彼此结合的信念一样,毛铺草本年份酒多年如一日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和”的智慧,选用历经岁月芬芳的陶坛陈酿,融合苦荞麦、葛根、枸杞等五味草本精华,并以匠心科技赋能,为国民酿造和而不同的健康美酒,带来别具品味的饮用体验。
品草本毛铺,鉴中国和力。《毛铺和文化录·中国和力》第二季聚焦“以和之约,探寻健康生活之道”,与多领域专家对谈,探索健康生活内涵,呈现精彩的思想盛宴,带来有温度有共鸣的“健康之和”身心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