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等
摘要
3月27日,生态环境部举行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出席发布会,介绍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最新进展。
三月二十七日,生态环境部在三月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科技财务司司长王志斌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最新进展。生态环境部发言人裴晓飞主持了新闻发布会,报告了近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共同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生态环境科技财务部主任王志斌介绍了生态环境科技工作的积极进展,其中促进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实施,促进了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的重大专项部署,研究制定了重点专项管理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承担“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设备”三个重点项目,并于2024年正式启动指南编制。组织开展核辐射安全、减污降碳、新污染物治理等重大科技需求。自2023年以来,已建成环境感官应激与健康等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物联网技术研究与应用(无锡)等工程技术中心3个,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等部级科学观测研究站7个。王志斌在会上回答《21世纪商业先驱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他从四个方面对建设高水平生态环境技术赋能美丽中国作出了系统安排:一是加强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科学研究。在理论方法、原因机制、过程路径等方面解决了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问题。例如,在新污染物控制方面,对新污染物环境和健康风险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理论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一步阐明了生态系统安全、重大风险识别和人类活动适应机制。二是加强美丽中国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重点开展跨区域、多规模、多媒体复合环境污染问题的可追溯性、监管和协同治理,加强美丽中国数字治理技术支持,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到质的改善。例如,在蓝天防御战中,重点关注PM2.5和O3的协同防治,加强对多污染物近零排放控制技术的精细模拟和研究,支持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三是推进美丽中国重大建设项目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凝聚美丽中国建设重大科技需求,并向中央科技办公室提交相关科技需求建议。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的实施,推进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部署,加快制定重点专项管理工作计划、管理实施细则和2024年项目指南,做好重点专项承担工作,确保“接管、管理”。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科技支撑力量。推进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项目实施,培养建设高水平生态环境人才队伍。协调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评价,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大型科学设备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学观察研究站等创新平台,促进国家科研机构建设,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环境学科建设,建设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王志斌在会上回答新华社记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控制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的问题时表示,生态环境部将积极与有关部门合作,从四个方面重视意见的实施:一是开展宣传培训。将生态环境分区控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根据不同群体的需要和特点,继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明确中央政府的决策部署。同时,我们还将在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平台和生态环境分区控制信息平台上开设咨询窗口,及时回答问题,促进各地加强信息共享,分享实践和经验。二是出台配套政策。在法律方面,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分区控制纳入正在编制的生态环境法典,加强法律支持。在规范性文件方面,研究制定了《生态环境分区控制管理暂行规定》,完善了生态环境分区控制计划制定、发布、实施、应用、调整和更新、数字建设、跟踪评价、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管理要求。在技术标准方面,相关技术标准不断完善,重点建设全球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控制体系。同时,规划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理论、技术和应用研究,结合美丽中国试验区和示范模式建设。三是完善实施机制。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分区控制政策,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本领域工作与生态环境分区控制的协调联动。同时,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措施,落实工作任务,完善生态环境分区控制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总结和推广积极典型案例,曝光消极案例,营造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监督管理。指导地方政府跟踪和评估生态环境分区控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调整、更新和备案、三类单位的环境质量变化,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单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重点控制单位等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的地区的监督执法。将制度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将实施情况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在提问过程中,通过王志斌的回答,我们了解到73个生态工业园区已经建成。据2022年统计,73个生态工业园区在中国创造了7.6%的工业增加值,COD、氨氮、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仅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4.6%、2.9%、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全国低81%,0.9%和1.4%,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81%,优于全国工业园区平均水平。以全过程污染预防为核心,积极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开展重点行业、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筛选推广先进清洁生产技术,推进重点行业、园区、区域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实现源头减排、过程减排、终端治理、综合利用。人民网记者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联合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王志斌回答说,2018年,生态环境部成立了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联合研究中心,重点支持长江保护与修复的攻坚战,重点关注以磷为核心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水生态完整性评价等六个主题,在驻地城市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和“一市一策”科技帮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构建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知识库”和“工具箱”。一是构建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知识库”和“工具箱”。系统诊断长江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揭示问题原因和机制;研究建立全时空“诊断”、“控”全过程“控”、全方位“治”、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的全要素“保护”,重点建设水环境精确可追溯性和系统治理、水生态调查、评价、恢复等技术模式,形成覆盖整个链的技术供应。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智能决策平台,促进沿江省市科学数据共享。二是科技支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国家科学决策。围绕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试点等重要任务,开展关键指标内涵判断、期望确定、监测关键技术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联合研究,支持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指标评分规则的引入。坚持需求导向,开展“风险防范-污染控制-排放管理-水源保障”管理技术研发,全力支持饮用水源安全、河流排放、黑臭水、化工园区水污染控制、历史遗留矿山、尾矿污染防治等专项行动。组织专家团队到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进行问题研究和判断,成功完成国家重大活动的水环境质量保证任务。三是科技帮助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地方精准施策。“前店后厂”以联合研究成果为基础,发送科技,解决问题。分两批派出66个驻地专家组进行水环境形势分析、磷污染源分析、水生态调查评价122个,形成源清单、问题解决方案等700余份,帮助当地解决治理问题。与2018年相比,驻地城市总磷浓度平均下降约30%,“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再现,人们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高。
- 时政
- 环境污染
- 环境
- 科学
- 环境保护
- 生态环境
- 水生态
- 控制环境
- 生态科学
- 王志斌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源自互联网收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网处理,侵权内容将在一周内下架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