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仪器仪表领域院士风采系列|谭久彬:久久为功,精仪先锋

2022-04-07
关注



谭久彬,著名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专家,长期致力于高端装备制造中的超精密测量与仪器工程研究,突破超精密运动基准等系列核心技术,形成系统的超精密测量体系,精度水平处于国际前列,于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久彬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院长。

谭久彬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计量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测量与仪器委员会(ICMI)常务委员。







三人一桌,开启超精密仪器科研之路

1992年,谭久彬率领包括自己在内仅有三人的课题组白手起家时,连办公桌都尚未配备,只能挤在一张借来的桌子旁因陋就简开展科研。虽然科研条件堪称一穷二白,但谭久彬却胸怀高远之志,他将科研目标瞄准为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毅然开启大型专用超精密仪器科研之路。

从此,谭久彬几乎以实验室为“家”,除了睡觉吃饭,他毫无例外都驻扎在实验室,可谓咬定科研不放松,矢志不渝要在大型超精密仪器技术研究领域攻坚克难,结出硕果。

由于谭久彬当时所在实验室条件较为简陋,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顶尖高校,软磨硬泡恳求,不厌其烦等候,只为蹭兄弟单位的实验室和科研设备进行实验。大型超精密仪器技术研发之路从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历经一次次挫败,谭久彬愈挫愈勇,他率领“三人一桌”课题组无怨无悔地坚持科研。

谭久彬循循善诱地激励团队:“这项研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出成果,我们不仅要吃得起苦,还要有很坚强的毅力和韧劲,要有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劲头。”

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2007年2月27日,谭久彬与其团队的“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科研成果,荣获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重大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成功斩获科研大奖之后,谭久彬并未沾沾自喜,更未裹足不前;而是目标定得更高,眼光放得更远。他率领那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的科研团队,秉承“精益求精、创新集成”理念,紧密结合国际光学与光电技术、超精密技术和仪器工程研究的发展趋势,持之以恒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和工程应用。


挑战尖端,突破光刻机双工件台关键技术

“挑战尖端,仪器报国”——这是谭久彬从开启超精密仪器科研之路那一刻起就毅然做出的崇高选择。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首先必须建设世界仪器强国。”谭久彬深信,“如果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这一件事做到极致,做到世界一流,并且这种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创新’、‘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就一定会实现,世界仪器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就一定会实现。”

三十年来,谭久彬率领哈工大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50余项,研制成功30余种国家级计量标准装置和大型超精密仪器与装备,荣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建设了国家创新引智基地、工信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平台,为国家解决了一批高端装备研制生产中的超精密测量难题,为我国相关精密计量和装备制造领域构建起系统的超精密测量体系,使我国部分大型精密仪器技术水平挺进国际领先行列。

他瞄准芯片尖端装备的“珠穆朗玛峰”“卡脖子”装备——高端光刻机,突破45nm光刻机双工件台多项关键技术。

他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大深径比微/小孔径超精密测量仪器,解决了航天发动机喷燃部件超精密测量难题;成功研制了超大型精密仪器装备气磁阵列隔微振平台,解决了高性能卫星相机装调测试中的微振动干扰难题,使我国高分辨卫星相机装配、调试和测试能力跻身国际一流水平。

研制成功了超精密航空发动机智能装配测试仪器,应用于全国四大航空发动机生产线,使我国航空发动机的一次装配合格率和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实现大幅提升。


凝心聚力,锻造“顶天立地”优秀团队

“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是谭久彬团队科技进步硕果累累的秘诀,也是其团队创新动力源源不绝的法宝。

谭久彬历经三十载时间,从“三人一桌”的课题组打造了一支拥有一批领军人才、作风过硬、能打硬仗的大团队:国家级“青年拔尖/领军人才”、“青年托举计划”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谭久彬确立团队建设理念:“个人目标与研究院目标相一致,才能形成合力。”秉持这一理念,他根据团队中每位成员的特长作出具体规划,既体现整体大目标,又尊重个体差异化,优势互补,共同成长。

谭久彬尤为提倡“专精精神”,他为团队做出了崇高选择——“国家需求就是我们的第一选择”,并将“挑战国际学术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理念与“合心、合力、合拍”的协作精神融为一体。

“要干事业就要在国内干,自己的事业要和自己的国家联系在一起。”抱着这一信念,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在世界一流大学或顶尖研究机构深造以后,又满怀报国之志重回精密仪器工程研究院投身超精密仪器科研实践。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