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引导产业链留在国内的三条历史经验

2022-04-05
关注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各国加紧把控本国关键产业链,推动本土化生产。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这是新形势下的新任务,也有历史经验可循。设立“母工厂”、国内产业转移、跨境劳务合作,事实上都起到了把产业链留在国内的作用。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总结了三种方式的经验要点和国内外案例,认为今后应更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挥其作用,将这些成熟的布局策略与精准的政策设计相结合,减少产业链及关键环节流失。

一、本土设立全球“母工厂”

“母工厂”源于日本,是大型跨国企业在全球化布局形势下,避免本土产业“空心化”的重要模式,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以此方式牢牢把控着本国产业链的全球优势。借鉴其经验,若我国重要产业或关键领域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代表性企业或企业集团,都建有类似“母工厂”并有效发挥相关功能,可使国内重要产业链及关键环节较大限度减少流失国外之虞。

经验要点。“母工厂”模式的关键在于坚守“母工厂”的本土性、溢出性和控制能力。一是在本土永久性布局。“母工厂”是全球化企业的核心节点,无论跨国企业的规模如何庞大,其“母工厂”所在地永远不离开本土。二是掌控关键制造能力。“母工厂”规模庞大、产品线丰富、生产调整迅速,一般负责关键核心部件、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母工厂”针对高品质、高难度和新产品,开展设计研发和小批量制造,并将生产流程标准化。三是技术溢出的母体。拥有全产业链最高技术水平,控制研发主导权,持续为全球“子工厂”提供关键技术、核心部件、高级人才等支持,经标准化后的生产流程也向“子工厂”扩散,是整个企业集团的“中枢”。

国外例鉴。日产汽车作为日本一家大型跨国汽车制造商,旗下拥有日产、英菲尼迪等众多知名品牌。追滨工厂是日产汽车的国内“母工厂”,占地面积170万平方米。该工厂在业界率先实现了高自动化乘用车组装,设有研发设计中心、车辆试验场和专用码头,可以满足全球日产工程师的各种测试需求。

国内做法。华为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供应商,拥有约19.7万名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莞松山湖基地是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生产基地,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是华为终端总部,也是其新晋“母工厂”。

二、国内产业梯度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国内产业转移作为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要途径。他针对长江经济带指出,要“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引导下游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地区有序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

经验要点。将产业技术梯度与区域发展梯度相匹配,有序推动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以此延缓产业链外迁趋势,实现把产业链留在国内。一是保持适当的梯度落差。高梯度地区通过创新预防产业结构老化,低梯度地区从初级产业逐步开发升级,二者的势能落差保持动态适中,以转移承接中低端技术或产业溢出。二是形成承接地比较优势。在全球化条件下,国内承接地面临与外国的竞争,需在资源能源、用地用工、产业生态等方面打造相对竞争优势,提高国内低梯度地区的产业承接能力,避免产业链过度外迁。三是建立区域联动发展机制。通过市场牵引和政策推动,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区域间、流域的上中下游间建立联动机制,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转移。

国外例鉴。20世纪50年代,日本东京的重工业强势恢复,到60年代,东京制造业产值占到首都圈的半壁江山。由于产业、人口、资源的过度集中,东京开始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将占地面积过大、生产效率偏低、产业层次不高、物流要求严格的机械加工、电器生产、石化钢铁等一般制造业,大量转移至距离不远的神奈川县、埼玉县和千叶县。

国内做法。多年来,我国在产业梯度转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发布和滚动更新《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按行业领域指导各地区重点承接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合理有序转移,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

三、跨国(沿边跨境)劳务合作

开展跨国特别是沿边跨境劳务合作,旨在发挥两国各自的产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特别是边境地区地缘相近优势,在产业“走出去”和用工“引进来”上反弹琵琶,通过引入他国(特别是邻国)成本低廉的劳动力,实现把国内产业链“留下来”。

经验要点。以边境地区跨境劳务合作为主,总结其要点。一是沿边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制造、加工贸易等对劳动力成本敏感,本国边境地区需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布局农产品深加工、电子元器件生产、进境产品落地加工等,实现本地特色化产业链发展。二是利用邻国丰厚的“人口红利”。邻国边境地区一般经济欠发达,缺少制造产业布局,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用工成本与国内差距大,工人吃苦耐劳、环境适应力强。三是建立跨境劳务合作机制。要求两国政治和经贸关系正常,有较深厚的劳务输送历史渊源,双方需签署正式文件,建立跨境劳务合作协调机制,协同推进跨境劳务合作模式、政策和管理事务。

国外例鉴。日本与菲律宾开展跨国劳务合作,就是为了解决其用工不足困境、防止产业链外迁。日本与菲律宾签署劳务备忘录,放宽了菲律宾工人工作签证的范围,将工程机械、电子、食品制造、建筑维护等14个行业的低技能工种纳入,解决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用工不足问题。

国内做法。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在边境地区实施跨境劳务合作方面最为出色,也最有成效。比如,广西与越南开展跨境劳务合作,实现了劳动力引进来、特色产业链留下来。


以上是部分内容,完整版观点,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


作者丨赛迪智库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