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应用光学专家,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潘君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8日15时48 分在苏州逝世,享年94岁。
潘君骅长期从事光学仪器研制、光学元件及系统的加工和测试,研制国内第一台激光球面干涉仪、阶梯光栅分光仪、多种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和设备等,在组织大口径光学工程项目实施、倡导非球面应用、推动光学检测技术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潘君骅院士
潘君骅院士生平
潘君骅,1930年10月生于上海市;1952年清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前身)工作。1956-1960年,接受单位安排到苏联留学,在苏联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学习,师从苏联著名天文光学专家马克苏托夫,获副博士学位;1980-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工作;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聘到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工作。
曾任中国光学学会理事,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天文仪器厂副厂长等职务。王大珩院士评价他为“最具有工程概念的光学专家”。
科研成就
苏联留学期间,提出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新的检验方法,并实际应用于原苏联6米望远镜检验。
1960-1966年,回国后,在长春光机所为我国研制大型靶场光学设备建立了一套光学加工和检测技术,保证了我国大型靶场光学仪器获得优良光学质量,并对各种光学非球面的设计、精密加工及检验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解决了光学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长春光机所建立了大口径光学仪器制造的技术基础,推进非球面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1972-1974年,研制出激光球面干涉仪,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调至南京天文仪器厂,主持完成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项目, 获199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期间还开拓了不少光学系统中非球面的应用,如总参二部的战场侦察车光学系统,北京508所的资源卫星主光学系统,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步辐射用的轮胎面光学件加工,离轴非球面的单件加工等。
1989年,领导完成2.16米天文望远镜及其专用附属仪器-阶梯光栅分光仪,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为航天508所、总参二部、中科大、成都光电所、上海技物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空间中心等单位研制了多种非球面光学元件和光学系统。
近年来,研制多种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和设备,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1部。2019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发布国际命名公报,确定“潘君骅星”命名,并刊入《国际小行星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