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规模将达1.8万亿!企业入场抢夺综合管廊“万亿级”大蛋糕
近年来,不少城市“水浸街”频发,暴露了我国城市地下建设空间规模不足等问题。且随着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推进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国际化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凸显,管线管道越来越错综复杂,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变得至关重要。
地下综合管廊,誉称为城市地下“生命线”。除了煤气管外,几乎所有管线都能收容在综合管廊内,包括雨水管、污水管、饮用水管、热水管、工业用水干管、电力、电缆、通讯电缆、路灯用电缆及瓦斯管等,不间断地为整个城市输送“能量”,维系城市的运转。综合管廊不仅有效解决“马路拉链 ”、“空中蜘蛛网”等问题,还更大利用好地下空间、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市安全系数和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而不同于多数政府包揽的市政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改变了过去政府单独投资市政工程的方式,大多是采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让企业成为管廊建设与运营的主体,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遇。
根据BHI统计,截至2017年底,综合管廊拟建里程6575公里,较年初增长138%。预计未来地下综合管廊需求超3万公里,投资规模将达1.8万亿!众多相关企业纷纷前往入场地下综合管廊市场,抢夺“万亿级”大蛋糕。
央企三元首占过半市场,综合管廊行业门槛较高
目前,全国范围内综合管廊的建设工程已经开始陆续推进。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昆明等城市已建有综合管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设里程约1700公里。
另外,据统计,全国共有69个城市在建地下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总投资规模已超1700亿元,未来在试点城市成功的建设经验和样例基础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有望快速复制拓展到其他城市,后续建设进程有望加速。
“十三五”期间是一个综合管廊的建设高峰期,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建、中冶、中铁等几大央企占据了绝大部分综合管廊的投资建设市场,特别是中建现在的在建里程已经达到1300多公里,规模和创新技术领先国内管廊建设。
据纳佰川资本报告,截至2017年,大型央企中冶、中铁、中建三大元首的市场份额由年初的62%,提升至73%,占绝大部分江山,具体在建包括中国十九冶集团、上海宝冶集团、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中国二十冶集团、中国二冶集团、中冶东方、中冶交通建设中交隧道局、中交四公局、中交一航等数百家颇具规模的项目公司承包等。
中铁承包的部分项目
另外,有些民营企业也颇具规模。比如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山东正元地利信息、深圳大升高科技工程、武汉科岛地利信息工程、华东探测技术公司等等。他们的整个市场占比约30%。
综合来看,目前央企三元首占大头,部分民营企业占小头,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积累了较为先进的技术,所以,对于后来入场综合管廊的企业来看,行业的门槛已经变得非常高。
后来者仍存抢食机会,细数那些前所未有机遇
不过,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完善,且行业空间高达万亿级。因此,对于新入行的后来者来说,城市综合管廊虽有较高门槛,但也存在前所未有机遇。
机遇一:管廊工程建设相关业务
在管廊建设中,尽管中铁、中建和中治等大型综合央企承包了大量建设业务,但管廊建设是项庞大的工程,所以与之相关的业务市场也是非常大的,包括投融资、咨询、设计、运营等方面。
地下综合管廊具有建设难度大,投资体量大等特点,需要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投融资能力的企业参与建设,将给建筑类上市公司带来直接的业务增量。首先收益的为具备较强地下综合管廊设计能力的企业,设计处在项目的最前端,壁垒较高,优质企业有望突破地域限制收获大单。其次为具备较强地下工程施工能力和投融资能力的企业,土木工程建设,也就是管廊的挖掘和建设,包括了建筑工程和机械设备(例如盾构机)。
举例隧道股份。隧道股份的产业链覆盖上游基础设施投融资、咨询、设计及下游建设、运营,全产业链参与PPP项目优势明显。去年第一季度连续斩获株洲轨道科技城路网等3个PPP项目,合计131.28亿元,预计后续将强势发力。
还有擅长地下管廊设计的苏交科和业务经验丰富的蓝英装备等企业,也在综合管廊业务发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受益于管廊行业的增长。
机遇二:管材等管廊配件产品的生产企业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发展为管材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市场空间。目前塑料管道产品应用多以“埋地”为主,用于地下综合管廊建中需要解决架空过程中出现的连接无脱开、管道的支撑与固定等问题,符合相关规范及标准中对防水、防火、耐久性等要求的管道产品,都可以在地下综合管廊中应用。
管材生产企业可紧抓国家大力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契机,在产品质量、技术方面多做研发,弥补现有不足,争取更多入廊机会。
比如地下综合管廊的环境较为潮湿,尤其是排污领域,故塑料管道产品的优势较大。针对这点,伟星新材、永高股份和顾地科技等塑料管道生产企业就抓住了机遇。伟星新材开发用于给水、排水、排污、燃气、采暖、电力等产品,成为了国内PP-R管道行业的技术先驱与龙头企业;顾地科技为国内给排水管道、电力通信管道提供商,主营塑料管道,在城市排水、排污等领域,拥有较强的市场地位;而永高股份也成为了国内塑料管道产品大型供应商。
与管材一样,还有气体检测报警设备、支架、吊架、电缆桥架、管廊灭火器等管廊配件产品的企业,也都随着管廊行业的发展,迎来大好机遇。在廊体建造成本中,施工成本占一半,材料成本占比超过1/3。据分析,管廊建材市场规模约为1100-2200亿元。
施工费用占管廊总建造费用的50%,材料费用占35%
数据来源:《城市综合管廊投资估算指标(试行)》,兴业证券研究所
未来,管廊配件相关生产企业积极提升产品性能及质量水平,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市场,自然能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中分得一杯羹。
机遇三:综合管廊智能运营
综合管廊的运营,并不是一件易事。管廊位于地下呈封闭性,不确定因素较多,受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影响较大,且内部管线种类多、密度较高、口部设计复杂、维修费用高,故在运营过程,不仅安全隐患多,且很多时候检修不及时。
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综合管廊的运营渐渐实现智能化,以上问题得以缓解。借助BIM、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构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能互联运营监控系统,可以实现管廊运营安全智能预警,及时排除运营风险,提高运营效率。
但是,目前管廊整体的智能互联运营体系架构还不完善。如何将管理与环境、设备、产品等通过互联网数据互联,使彼此能够互相感知,实现智能化运营管理体系是十分重要且迫切的。
综合管廊智能运营以信息系统为核心,通过传感器进行管廊运营数据的采集,并通过互联网的运程操作、计算及通信等功能,将数字化信息与管廊环境、设备、安全等运营实体关联,实现传感器、智能控制面板、通信系统和终端接收系统的互联互通,最终达到管廊自我感知、自我诊断、自我控制及自我优化的智能化运营管理体系,更好地服务于运营单位。
某个程度上来说,其实综合管廊也是一项技术驱动的工程。因此,对于互联网科技企业来说,智能运营不失为他们抢食综合管廊大蛋糕的好机会。
目前,数字政通、梅安森和安控科技等科技企业已凭着较好的技术打入地下综合管廊智能运营的市场,参与各城市智慧管网建设,成为地下综合管廊的智能监控系统的供应商等。还有广东大仓机器人、浙江国自机器人、江苏安防科技、江苏斯菲尔、浙江浙大中控、深圳市哲扬和中信重工开诚智能等多家科技企业也在管廊运维管理和智慧管廊领域有所布局。
结语:
无论从经济还是民生角度出发,管廊建设是我们基建设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展望未来,希望我们能在国家和各地方政策的支持下,通过综合性、统一性、前瞻性的规划设计、创新的投融资模式以及完善的政府监管体系来建设更发达的综合管廊,更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发更智能的“地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