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撤销校内六个本科专业的新闻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引发了激烈讨论,尤其是取消了英语本科专业这点,更是让大家浮想联翩。而事实上,裁撤专业这件事在高等学府非常常见,甚至,从根本上来看,大学专业的设立与取消是为了迎合社会需求,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已经过饱和,或者相关专业的工作缺口已经消失,那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就应该进一步的优化专业,从而来保证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
不过,大部分时候,这种专业的取消主要还是出现在细分专业、特设专业上,基本专业取消很少见,这是因为大学作为我国实现科教兴国的要地,承担着全面培养社会人才的职能,这份职能自然而然的催生出了一种“大而全”的办学理念,甚至许多专业单听学校的名字会很难联想到一块。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涵盖的领域也愈加广泛,许多过去看起来是特设专业,可能随着时代需求的改变就变成了基础专业,计算机科学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新增多余删减也导致了大学基础学科越来越多,许多教育资源分配出现了难题。更重要的一点是,高校之间是存在竞争关系的,这种原本良性的竞争也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学校执着于将优势学科转化为基础学科,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形之中都被这些压力所影响。
那么是什么促使了高校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改变呢?私以为领域人才的缺失是一个节点。
从高考录取比例降低,到国家开始强调应用人才,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从事技术学习、专业技能学习,相对的,学术性人才凸显出来的同时,传统大学生的比重是出现改变的。这种改变直接的影响就是生源开始不足以支撑所有学科的稳定推进。
众所周知,如果一门专业招生人数无法达到开课数量,这个专业在哪一年就可能暂时停止设立,其实“裁撤专业”就是将这个过程更加系统化了,相当于优化了有名无实的专业,将高校的规模优势转为资源优势,从“涉猎”式教育转为“深究”式教育,发挥出优势专业的水准,推动更多人才的诞生。让高等教育实现“优而精”。
事实上这恰恰也是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过去我们总说中国的发展是“野蛮式增长”,中国人“用自己的努力,30年走完了过去其他国家的百年征程”,但是当我们回头看,随着国力增加,我们缺乏的恰恰是核心人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下,我们不缺人才,缺的是特定领域的人才,大学毕业生好像什么都可以做,但是又好像什么都不敢做,老一辈领导不愿意相信现在大学生的实力,现在大学生也找不到进入传统企业的桥梁,看起来大学生很多,但是很多应届生刚开始,就面临一个远比早毕业十年的师兄师姐拥挤得多的职场,而那些师兄师姐也可能因为内卷,十年来没有明显的工资起伏。最终人才怠惰了,年轻人也没有获得原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当下”。
所以从高校开始精简专业、优化结构,其实更多的是应到整个环境像优而精发展,让资源从高校开始就向青年人才集中,从而进一步促进时代进步。这既是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也是利于科技创新的长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