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开化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的殷殷嘱托,聚焦钱江源头的水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保护和修复,打好全方位组合拳,不断探索实践“治水、绿水、护水”模式,统筹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断面水质巩固提升、饮用水源安全保障等工作。今年,该县获得2022年度省“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县区,连续四年获得“大禹鼎”,首获银鼎。
一、多维多面发力,握紧“治水去污”的拳头
1、强化截污纳管,源头管控。自2022年首先在全市完成工业区“污水零直排”创建以来,该县不断推动“污水零直排”提质增效,常态开展回头看自查和交叉检查,借助管道“机器人”开展“精准把脉”,高效排缺补漏,并不断健全工业园区及企业管网档案管理和运行维护等长效管理制度。同时,将“污水零直排”建设的示范经验带入到城乡领域,以城乡风貌提升、城市有机更新为契机,深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强基增效提标”、中心城区污水管网提级等建设工程。目前,该县已完成3个工业平台、32个生活小区、8个集镇和11个30亩以上规模水产养殖场尾水的“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做到污水“应纳尽纳、应接尽接、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2、深化查溯治管,末端化解。针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薄弱环节,该县6部门联合印发《开化县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督查机制》,建立“153”督查体系。即成立1个农村环境整治督查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工作合力;聚焦黑臭水体、生活污水、村容村貌等5大方面,明确工作重点;建立自查、互查、督查3项制度,形成工作流程。同时,打出全面铺开“查”、刨根问底“溯”、专项行动“治”、坚持长效“管”的四套组合拳,全方位推进农村环境排查整治。目前,通过查溯治管发现并整改362个农村环境问题,15个乡镇交接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连续七年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考核优秀县荣誉。
3、转化治理模式,科学治污。坚持以科技帮扶赋能生态治理,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省环科院签订了市内首个省级生态环境科技帮扶协议和生态环境保护“院校地”合作机制,通过创造性的“水土共治”理念,以尾矿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河道溪道整治、农田种植结构调整等方式方法,在孔山村、士谷村等地打造样板示范工程,构建水土协同治理体系,避免了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路子。目前,生态环境科技帮扶团队下沉到县40余人次,形成了《开化县农用地土壤污染源管控与成效评估方案》,共设计了4方面10个针对性的项目。
二、生态底色厚植,绘美“绿水碧岸”的画卷
1、以示范创建为生态亮色。自2020年入选全省首批水生态环境保护示范试点县以来,以创建为契机,落实《开化县水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县建设方案》,推出“15+1+N”治理模式全面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示范试点,投资11.34亿元,设计针对性的15项工程项目。统筹优化水资源利用、强化水污染治理、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容量,进行全流域水生态环境扩容改造。目前15个工程项目总体达序推进,其中6个已完成、9个正在推进,已完成“十四五”期间整体形象进度35%。
2、以河岸修复为生态增色。在全市率先印发《生态拦截缓冲带划定及修复方案》,以最低水位线为起点,重点对河流岸线、河流两岸600米范围内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地形坡度及特殊保护区域等进行调查分析,划定并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同时,全力落实生态护岸工程,通过建设生态护坡、梯级挡墙、石笼、三维植被网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堤岸的柔化、美化、绿化,让植被在堤岸上“安家”,让鱼儿在堤岸间“做窝”,打造成“会呼吸”的河岸。目前,已建设13.4公里生态拦截缓冲带及1公里修复样板工程,累计建成农田氮磷生态拦载沟7条,有效覆盖农田2770余亩。域内池淮溪完成6.4公里的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马金溪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
3、以本底调查为生态提色。试点开展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水生态健康调查,在齐溪入境、丰盈坦、水云间等15处设置调查站位,通过物理生境调研、水体采集检测、底栖生物调查等方式,综合建立起钱江源国家公园水生态的评估体系,以评估结果回诊水生态环境问题,为后续治理、保护提供可靠的科学支撑。同时,重点针对水域中大型底栖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藻类及鱼类,分别在四季开展水生态本底调查,进行水生态时空分析和水生态状况评估,构建国家公园水生生物数据库,汇编水生生物图谱,相关做法4次被《中国环境报》等媒体刊登报道。
三、源头环境为本,踏实“清水护源”的步履
1、担起水安全的源头责任。扛起“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政治责任,聚焦全县3个国考断面,精准制定并实施为期5年的“一点一策”专项方案,弄清问题、成因、对策、落实“四个在哪里”,提升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同时,坚决保护好开化的“大水缸”,在全市率先制定县级层面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巡查制度,有效整合多部门巡查力量,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开展水源地保护,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加持,开化县级水源地建立了AI智慧报警、自动语音提醒APP等水源地智慧监管系统,并投入试运行。今年以来,该县已累计出动饮用水源巡查360余人次,累计排查、处置各类问题40余起,开化县级饮用水源省级安全保障达标评估连续三年蝉联优秀。
2、织密水环境的监测网络。在2个水质国考断面、1个县级饮用水源地、14个乡镇交接断面建设17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做到地表水水质状况全域化分析,并建立工业污水排口、垃圾渗滤液处理排放监测监控系统130余套,对污染排放频率、浓度、总量实时监控。同时,通过国家公园城市生态智治场景应用,构建包括三水统筹智护、靶向协同智治在内的5大子场景,建立全天候环境预警机制,不断推进生态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今年1-7月,该县出境水Ⅱ类水质以上占99.5%,Ⅰ类天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增加39.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3、构筑水文化的社会共识。以公众生态文明参与度、满意度为出发点,持之以恒、始终不渝地传播“水文化”。连续多年开展了5·5生态日、6·5世界环境日、“保护水源我力行”、“保护水源地、珍爱水资源”等一系列护水行动和宣传活动,通过展板宣传、倡议书等形式引导公众共护源头活水,营造爱水护水节水、共治共享共管优美水环境的浓厚氛围。凝聚内部共识的同时,该县也积极探索发展外部合力,在今年首个全国生态日上,衢州市开化县、常山县,江西省德兴市、婺源县、玉山县,安徽省休宁县6个县(市)的生态环境部门,共同签订“365共富协作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合作协议,在志同道合的美好愿景下,多方携手共护钱江源头“大生态”。
原标题:衢州市开化县以“三水”举措治本清源护好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