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普遍特征。“十四五”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发展,促进数字赋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并把数字赋能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推动数字经济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成为数字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服务效率和公平程度,还可以通过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来消除公共服务的获得性壁垒、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进而促进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通过“三化”赋能公共服务
(一)数字技术服务化
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公共服务需求进行精准识别,不仅能够以较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方式获得海量社会成员行为和状态数据,降低统计误差、提高需求辨识的精准度,还能够通过对数据的结构化改造和关联性挖掘发现社会个体乃至群体的行为轨迹及特征,揭示其中的一致性规律并预测公共服务需求,进而提高决策的前瞻性。
(二)公共服务数字化
在数字技术及其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的推动下,公共服务领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正被重新塑造,数字技术正成为创新政府治理的新动力,因为大数据可以有效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决策的科学化、供给的精细化和体系的现代化。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的模式主要有:政府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电子政务和数字政府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大数据用于政策分析等)、政府业务外包(政府委托企业开发和运营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公共部门与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如杭州交通局与阿里巴巴共建城市大脑等)、商业服务对公共服务部分替代或补充、商业服务完全替代准公共服务。在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数字赋能推动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从单一转向多元、供给动因从管理转向服务、供给内容从粗放转型精细、供给方式从分散转向协同、供给绩效评估从封闭转向开放。
(三)数字赋能效应化
从实际效能看,数字技术能够带动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尽管数字技术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但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实际效果及其前置条件还有赖于进一步验证。因此,数字赋能影响公共服务的因素也得到了研究关注。于保荣等重点研究了筹资机制、制度环境、供给体制、需求特性四大因素对于数字效能的影响。罗长远等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影响了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在线教育)的潜在用户,一方面使得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迅速攀升,另一方面改变了用户主体,增大了中小学生群体占比。吴迪等认为,影响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发展成效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突发公共事件、政策法规、技术手段等,而内部因素则主要在于技术升级和应用场景。
数字技术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实现途径。首先,数字经济可以有效提高公共服务的匹配效率和服务效率。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提高供需匹配精度、降低交易成本和拓展服务边界等途径来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其次,数字经济可以提高对公共服务重点群体的识别精度。数字技术可以精准识别困难群众、进城务工人员和留守家庭等重点人群对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文体健康和公共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需求。第三,数字经济可以有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实现。标准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基础。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制定,还有助于构建普惠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二)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
促进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优质化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多层次、多元化需求的内在要求。首先,数字经济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数字经济与服务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效率,数字技术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算法整合大数据提供的海量信息和分散资源来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服务质量。其次,数字经济有利于丰富产品供给模式。数字技术通过共享平台的打造可以盘活社会优质的非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第三,数字经济有助于满足多层次需求。数字技术的精准化特性可以实现向个体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产品,进而满足不同群体对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层次需求。
数字赋能公共服务的制约因素
(一)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一直是信息时代的最大挑战和信任基础。数据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涉及多方权利与诉求的平衡。围绕数据议题的讨论存在多元视角,个人视角关注数据权利的保护,产业视角关注竞争、创新、发展,而国家视角关注国家数据安全和在全球的数字竞争力,这三个视角之间又紧密互联,彼此互动。江小涓认为,基于社会责任的治理需要,政府应该对企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网络空间进行介入和治理。
(二)科技伦理
在数字经济运行过程里,人被化约成数据,程序设计者们面对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数据。这样经过层层化约,判断的权利就被交给了算法。以这样的方式来安排,可能就会把人性的东西排在后面。麻省理工学院部署了在线实验平台——“道德机器”(Moral Machine),实验结果显示,公民希望自动驾驶汽车在危急情况下更加倾向保护人类而不是保护动物。自动驾驶事故中的道德选择只是人工智能系统可能面临的道德选择中的一个案例。在探索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落地的过程中,从发布人工智能伦理原则、成立人工智能道德委员会到推进科技向善项目、提供人工智能伦理服务和工具包,科技公司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伦理机制各种落地形式的多样化。
(三)数字鸿沟
伴随着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入推进、互联网普及率逐年上升,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缩小。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缺少信息使用经历等原因,大多数农民无法广泛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而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能够帮助农民制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生产和销售计划,进而促进农村地区农业向非农业的就业结构转型。然而,由于不同群体之间在获取数字资源或掌握数字技术上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在农村地区的数字鸿沟正在由“接入鸿沟”逐渐变成“认知鸿沟”。
数字赋能公共服务有哪些应用前景?
(一)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是数字赋能推动医疗服务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多被认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一种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业态。从建设主体来看,目前互联网医疗主要有五种基本建设模式,包括互联网企业共建模式、IT 服务商共建模式、医药类企业共建模式、政府自建模式、医疗机构自建模式。从服务内容来看,于保荣等认为,目前互联网医疗主要有四大服务模式,包括非互动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模式、互动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模式、医药电商模式和健康监测管理模式。数字赋能医疗行业发展维护了公共服务在居民健康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使不同地区人民群众平等地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医疗呈现出由政府、公立医院、互联网企业和患者组成的三角四方关系结构,满足了患者的多样性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的就医体验。然而,互联网医疗发展同样面临挑战,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和政策的束缚、医疗监管和法规体系的不健全、机构间信息交换及共享程度不高、相关配套条件和设施不成熟、大数据安全性不足等。
(二)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是数字赋能融入教育行业的表现,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和设备对学生实施远程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在线教育是信息技术普及的结果,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在线教育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契机。然而,在线教育也面临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数字技术的掌握程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缺乏经验、在线教学内容的设计、获取在线教学内容的权限等挑战。在线教育从出现之日起就伴随着争论,许多学者认为在线教育向众多不发达地区和弱势人群开放了大量优质资源,缩小了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的平等发展。然而也不乏有学者认为在线教育不仅加剧了原有的不平等,还产生了新的不平等。有学者认为,在线教育有重构当前高校教育格局的潜力,也有学者认为在线教育会加剧新的教育不平等。
(三)智慧养老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借助数字技术开展养老服务势在必行。从智慧化养老的五个发展阶段来看,智慧养老服务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互联网+”健康信息管理服务,二是“互联网+”生活照料服务,三是“互联网+”精神慰藉服务,四是“互联网+”信息交互系统,五是“互联网+”养老产业延伸服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智慧养老平台在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中的应用场景逐渐增多。总体来看,智慧养老平台主要包括以技术特征为平台的信息整合类和以市场特征为平台的业务运营类为主。智慧养老的主要功能包括在服务层面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在组织层面实现智慧可视决策、在技术层面实现智能驱动。智慧养老技术的使用有助于节约社会资源,减少老人对医疗设备和专业医疗服务的使用,降低医院管理成本。同时,远程照料提供健康信息也可以让老人增加对自身的控制感、减少社会隔离感、增强安全感。然而,智慧养老服务的最大问题在于资源整合度层次较低、科技适老性不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