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仪器网 行业百态】导读:5月17日10时49分,搭载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据悉,该卫星的主要作用是进一步提升北斗系统服务性能,对推广北斗系统特色服务、支撑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地图是依据一定绘制法则制作的,能够展示不同事物在一定空间内位置分布及联系信息的图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地图这一概念的出现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地图信息的不断完善标志着人类对于地理信息了解程度的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地图的使用优化了人们的空间认知,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此外,由于地图的绘制涉及到了数学、美术、地理等一系类的知识,并且绘制的过程需要真实且具体的地理信息来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地图本身其实也体现了科技文明发展,绘制一张准确的地图母本背后可以设计到大量的测绘仪器及计量仪器。
然而,上述概念其实更多涉及的是传统纸质地图的绘制以及使用过程,与现代地图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甚至从某种程度来说,除开特殊职业需要或者个别使用场景需求,如今大部分人更习惯的是电子地图。
与传统地图相比,电子地图不会受到版面影响,因此可以展示更多的信息,同时操作者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展示和隐藏的信息内容。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如今的电子地图基本都会和实时定位功能联系起来,从而让地图具备更好的导航作用。而关于这一点就涉及到了另一个技术——卫星导航技术。
卫星导航技术,其本质其实是定位技术,借由卫星记录地图信息,并与发信系统产生联系,从而实现位置的识别以及路径的引导。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首先是卫星网络的部署,想要实现卫星观测网的全覆盖,至少需要3颗卫星,但实际上,现实中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一般要4颗卫星才能真正实现全覆盖。
而事实上,仅靠4颗卫星,获得的位置信息会存在非常大的误差,这背后涉及到的就是定位系统除了覆盖面外的另一个技术要求——信号稳定性。信号的稳定,对于运动中,尤其是高速运动中的物体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信号收发是持续稳定的,就需要更多的卫星来强化整个观测网。
当然这背后其实还有更加复杂的因素,也就是定位技术本身。在GPS出现前,卫星定位是依据多普勒原理实现的,尽管这项技术同样可以实现定位,并且只需要少量低轨卫星就可以实现定位,但这项技术对于速度不敏感,只能进行二维定位,这也就使得其并不能应用到航空等领域。而GPS作为第二代卫星定位系统,将定位技术升级成了伪码测距技术,解决了多普勒原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了全覆盖、全天候定位。不过与此同时,对于卫星数量以及布局的要求也有所提升。
因此,实际想要构建一个全面且准确的导航卫星网络,需要多达数十颗卫星。像我们熟悉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其初期设计的时候计划是24颗卫星,而如今则是常年保持32颗卫星在轨运行。
实际上考虑到卫星发射本身涉及到的财力、物力、人力消耗,以及对于定位系统的需求紧迫性,全球内拥有这类技术,并且独立拥有全天候全天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只有四个,即拥有GPS的美国,拥有“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的俄罗斯,拥有“伽利略”系统(GALILEO)的欧盟,以及拥有“北斗”系统(COMPASS)的中国。
现在网上很多人会去比较这四个系统的优劣,实际上其中许多观点都稍显刻薄,因为从长期发展来看,每个国家对于自己的卫星网络都是处于一个长期更新的状态,因此仅从效果来说其实不存在特别好或者特别差的说法。但北斗导航在功能性上更适合中国还是有所依据的。
一方面,从技术本身来说,“北斗”系统属于我们自己,因此使用过程不不会被别国脸色限制,在部署网络以及优化的过程中也能更好的贴合国家发展需要。像“北斗”系统独特的短报文通信服务如今就慢慢开始应用到许多国产手机上,成为了应急通信的重要手段。此外,“北斗”系统也是目前我国进行气象观测以及灾害性气候预警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北斗”系统的出现,也降低了我国普通民众以及企业使用全球精准导航服务的成本。而这些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安全”。
而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进一步强化“北斗”系统的卫星网络,也足以见得我们对该技术是寄以厚望并格外重视的。“北斗”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或许在未来也将改变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