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抢占未来产业|上海杨浦:“双创热土”再次面临新旧动能转换

2023-05-04
关注

【编者按】当下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各国都在积极孕育孵化代表新兴科技方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抢占竞争制高点。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近来,上海、深圳、浙江等各省市均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力图增强发展动能,重塑区域竞争优势。

关于未来,充满着种种可能,何种产业才堪称未来产业?如何才能在这场关于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澎湃科技联合上海中创未来产业研究院特推出“抢占未来产业”专题报道。

自2022年9月上海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后,上海各区县也在快马加鞭全面推动未来产业落子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要依托于现有基础,那么各区县都具有哪些先行优势,又存在哪些有待加强的短板,本篇以上海杨浦区为例,剖析该区在发展未来产业的强与弱,以及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

上海杨浦区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成功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飞跃。

如果说上海哪个城区最具有创新创业的氛围,应该是非杨浦区莫属,放眼全国,杨浦区的创新创业也是一个典型案例或重要样本。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这里拥有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三个百年文明”的深厚底蕴。多年来,杨浦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成功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飞跃。杨浦区先后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科创中国”全国首批、上海唯一试点城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方面培育和集聚了一大批瞪羚企业或隐形冠军。接下来,杨浦区创新创业的土壤是否能够孕育开出未来产业的绚丽之花?

一、创新创业基因深厚

1、得天独厚的高校资源

高校云集是杨浦独一无二的优势,杨浦区汇聚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0余所知名高校和百余家科研院所,高校数量超过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双一流”高校4所,国家一流学科30个。如今,杨浦已成为高水平人才集聚地,有两院院士70名,约占全上海市三分之一;聚集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近千人。高校培育出众多优秀科研团队,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生命医学、材料、物理等领域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和重大突破。此外,杨浦区充分挖掘高校科教资源,率先在全市形成“大学+政府+市场”合作机制,先后建成了复旦、同济、上理工、财大等7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占全市总数的一半。形成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复旦创新走廊(延伸到湾谷科技园)、同济大学“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首批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

2、双创体系不断完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杨浦就开始探索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制度设计方面,杨浦率先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与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整合多方资源,为大学生拓展创业就业空间。目前杨浦区已集结20家科技园区、60余家众创空间,形成了一批具有超高显示度和知名度的双创载体,如创智天地深耕双创20年,已经拓展为大创智园区品牌;再如长阳创谷从荒废的厂房华丽变身为全国双创高地,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典范和国内知名的创业地标名片,正着力打造世界级大创谷。在创业服务方面,全国首个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开创了被誉为全国孵化器发展模式之一的“杨浦模式”,即孵化服务链向两端延伸的“创业前-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四级创新服务链和创业孵化模式。同时,在多样化开放空间、企业融资、上市辅导、技术转移转化等方面也不断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形成了包容的多元生态。

3、在线新经济明星荟萃

2022年,杨浦区GDP增长2.1%,增速居全市之首,在线新经济逆势增长功不可没。2021年在线新经济生态园“长阳秀带”正式揭牌,成为上海首批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大创智数字创新实践区全力打造服务业数字化的新地标。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在线新经济企业超1000家,包括以哔哩哔哩、达达集团、优刻得、小红书为代表的本土新生代互联网企业,美团、字节跳动等行业领军企业入户杨浦。此外,还集聚了千寻位置、北极星云等时空智能服务企业,也涌现了复旦微电子、声网科技、复志科技(3D打印)、纬景储能(新型储能)等各个新赛道和未来产业领域的代表企业。

4、各类创新平台集聚赋能

为了推动创新创业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杨浦区建立或引进各类服务平台。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杨浦集聚了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等一批国家级技术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杨浦拥有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理微医工交叉产业化创新示范平台、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能源电力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上海首个由民营企业牵头发起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在开放创新方面,发挥上海杨浦(硅谷)创新中心、北欧创新中心等知名国际机构平台的作用,推进民企对接国际化资源;在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杨浦建成上海市大数据创新基地、云计算创新基地、中兵北斗、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等一批重点平台;在公共服务方面,搭建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杨浦区风险投资服务园、上海知识产权园等专业平台或载体。

二、创新创业走向前沿尖端,还要再发力

1、产业的“高端化”还需进阶

尽管人工智能、位置服务、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持续发力,但这些产业总体仍处于培育阶段,对区域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还有待加强。2022年,杨浦区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8.4%,总体比例还不高。产业转型发展尚未全面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传统的设计产业等也面临转型压力。

2、企业的“硬核度”还需加强

杨浦区孵化培育创新创业企业的成效十分明显,但硬核企业的规模能级还需进一步提升。如在2023年上海硬核100企业中,杨浦区拥有4家,排在全市第七位;在刚刚公布的2023独角兽企业排名中,杨浦区上榜企业还不多,在全市地位还不够突出。此外,区内在线新经济的平台企业尽管是行业巨头,但偏向互联网生活服务平台,流量效应和模式创新的成分更多,科技创新的显示度和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科技型大企业总体还比较少。

3、创新的“转化率”还需提高

杨浦区高校资源非常丰富,但整体来讲,高校依然面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产业化应用不足等共性问题,削减了复旦、同济、财大、上海理工等高校对创新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一些功能性平台的效果还要进一步评估,存在和拥有只是基础,如何赋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在体制机制模式上有进一步的探索和加强。

三、聚焦两大重点,推动“创新杨浦”打造“科创中国”新样本

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恰逢20周年,在这样一个里程碑意义的节点,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将为“创新杨浦”注入新的内涵和动力。

1、着力塑造世界级“大创带”

滨江是杨浦发力未来的战略空间。杨浦滨江“长阳秀带”要积极承接大创智、大创谷等功能区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方面的溢出效应,有针对性地谋划一批战略引领型项目,引育一批技术底座型企业,在科技大企业集聚度显示度上做文章。加强与在线新经济巨头的联动,促进交叉融合创新和协同创新,支持在线新经济企业在未来智能领域发力创新布局,释放更大的带动效应。

2、升级 “闭环生态圈”

区别于一般区域完善创新生态的概念和要求,对于杨浦的创新创业而言,已经站在相当高的起点上实现升级的问题,生态圈的各类要素和环节都已有所布局,但生态打造“没有最优、只有更优”,需要不断赋予知识创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新的内涵和使命。建议积极探索新赛道和未来产业从“创业-创新-爆发增长式”的机制和模式,在更多领域走出杨浦持续涌现新动能的“杨浦曲线”,进一步研究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成长规律,疏通每一步转化进阶的关键节点:让概念验证助力企业跨越“创业死亡之谷”,让高校成果的流通转化更顺畅,让企业融资更便宜、更便利,让企业技术产业化有更多渠道,让企业安心发展得到更贴心、更专业的服务,让资本、技术、数据、场景融合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作者丁国杰,系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作者王诗悦,系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