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康复机器人“上岗” 圆下肢瘫痪患者行走梦

2023-05-05
关注

   对于科幻电影“发烧友”来说,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2》一定不陌生,片中能够劈山挡海的“外骨骼机器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您知道吗?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外骨骼”设备已经研发面世,并在医疗康复领域“大显身手”。

  近日,记者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金牛医院康复医学科见到了这个“聪明”的大家伙。此时,它正在辅助下肢瘫痪的刘婆婆完成当日的站立行走康复训练。“有点像在太空漫步的感觉,自己没有用什么力,感觉很流畅。”刘婆婆边“走”边说。据了解,这样的行走训练,刘婆婆每天都要做上20分钟,但并不是毫无章法的“瞎走”。“我们会把患者的身高、体重、大小腿维度、长度、腰围等数据提前输入机器人系统中,然后由系统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调整出最适合患者情况的康复训练模式。”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康复治疗师张志强介绍,患者每次训练的数据还会被机器人记录下来,以便动态更新康复内容。

 

  据了解,去年9月16日,“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康复医学科正式“上岗”!大半年过去,它创造了不错的“业绩”:已经帮助30余位截瘫、偏瘫、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完成了康复训练,效果显著。

 

  给张志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首批使用外骨骼机器人的双下肢瘫痪患者小康。“去年8月31日,因占位性病变致胸腰椎骨折合并双下肢瘫痪的小康在省医院完成手术近半年后,转到了我们康复医学科,小伙子刚来的时候非常沮丧,很排斥康复训练。”张志强介绍,小康自手术后就终日卧床,以轮椅为伴,生活起居全靠家人服侍,总以“累赘”自称,非常抗拒和外界接触。

 

  就在小康入院半个月后,因为医院引进的外骨骼机器人,康复信心逐渐恢复。作为首批使用机器人的康复患者,小康每天会在它的协助下完成量身定制的步态行走训练,经过一个多月的坚持,小康实现了拿着助行架独立行走。

 

  “在传统康复治疗中,都是由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康复训练,但由于受到人手有限、缺乏评价训练参数和康复效果关系的客观数据等因素影响,难以保证训练效率和训练强度,这套设备的引入为患者个性化训练提供了更为优化的方案,增加了康复训练的趣味性,成为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助力康复的新手段。”张志强介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截瘫患者来说,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的训练环境、交替有节律的双下肢负重步行体验,即使躯干控制能力很差的患者也能获得直立位的正常步行姿势。”张志强说,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对于脑卒中患者步态的修正及下肢肌力的二次开发也有着显著效果,能够合理进行患者肌肉激活,并协助进行连续性的步态训练,促进正常步态恢复,实现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行走梦。

  • 机器人
  • 康复机器人
  • 张志强
  • 外骨骼机器人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