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4月20日,北京经信局发布《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示范场景、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5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发展生态。北京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行动方案》从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实施“机器人+”应用示范、完善机器人产业发展生态、优化机器人产业空间布局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以下是该政策的部分内容:
聚焦发展机器人“1+4”产品体系
发挥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优势,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整机,加快发展医疗健康、协作、特种/公共服务、物流四类优势产品,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一)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
对标紧跟国际领先机器人产品,按工程化思路布局北京人形机器人整机及相关核心产品,组建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以人形机器人成功应用为目标,支持建设人形机器人智能底座、软硬件环境、核心部件等研制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通用人工智能、通用场景迭代和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以人工智能为基本技术路线和核心基础设施,支持开展人形机器人大模型、开源控制系统、开源芯片、开源仿真软件等研制和应用,解决市场化机制难以满足的产业急需。以3C电子、新能源汽车、安防应急等典型场景为牵引,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开展产品研制和产线建设攻关,对需求明确的任务实施“揭榜挂帅”,推动全产业链条国产化进程。支持核心技术迭代升级、产业链成本降低、典型场景优化推广,加快实现人形机器人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二)加快发展四类优势机器人
协作机器人。针对生产生活典型场景操作需求,开展任务执行算法和末端执行机构技术攻关,拓展协作机器人应用场景,推进产品迭代熟化和产业化。面向半导体洁净搬运、汽车装配场景,发展真空液晶面板搬运机器人、半导体晶圆搬运机器人、复杂操作自适应机器人等。
着力提升机器人关键支撑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等产业基础能力。建立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和整机应用一体化贯通机制,以需求带动机器人产业稳链、补链和强链。
夯实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基础
传感器。强化前沿技术战略布局,加快研究力、热、磁、声、光、电等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和集成技术,提高传感器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研发成本优化工艺。
专用芯片。开展微控制单元(MCU)、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数字信号处理(DSP)、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芯片研发,培育发展感驱控一体化智能芯片,提高研发、生产、封测能力,补强产业薄弱环节。
突破智能机器人产业关键技术
人机协作技术。突破人机共融安全、刚柔耦合变刚度机构,面向人机共融高安全决策机制,攻关三维全息环境建模,高精度触觉、力觉传感等人机协作技术。
软件基础技术。突破机器人操作系统、通用控制软件平台,针对机器人研发、制造、测试和实际应用,研发通用支撑软件技术,提升数字技术和仿真平台软件应用水平。(校对/韩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