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18时许,北京市昌平区立水桥附近。 魏科 图
沙尘暴让人真实体会到“吃土”的感觉。近日,北方多地PM10峰值浓度甚至超过2000微克/立方米。
4月12日,在北京大学求学已5年多的李想(化名)告诉澎湃科技,近几天室外的尘土味很大。出门一趟,头发和衣服上都沾了许多灰尘。回来就尽快洗漱一下,还要洗一下鼻腔。他感觉今年的沙尘暴比往年更频繁,也更严重了。他会主动减少在室外停留的时间。如果非要出门的话,口罩、帽子都得戴上。
4月10日晚,北京大学校园内。受访者供图
而据中国天气网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一路南下的沙尘,同一天到达李想的老家——江西。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石妍称,江西、湖南赶上了沙尘的尾巴。这是本次沙尘天气过程的最南界。江南有雨,但可能是泥雨。
除了薅人头发的大风、迷人眼睛的沙尘,走了又被吹回来的沙尘,被网友戏称为“回锅沙”。受偏南风的“加持”,一路南下的沙尘可能伴随回流再北上进京。
自4月9日开始的今年第8次沙尘天气还是起源于蒙古国境内。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4月13日向澎湃科技表示,高空气流输送沙尘的高度太高,防护林的树冠挡不住。“我们除了要应对国境内的沙尘,还要应对来自国外的沙尘。来自境内的沙尘大幅度减少,植树造林起到了很大作用,不然这场沙尘暴可能要比现在还恐怖。”
“治沙”,还要去国外。
中国沙尘天气的境外沙尘源地主要在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蒙古国南部戈壁荒漠地区是影响中国沙尘天气最主要的沙尘源地之一。
澎湃科技发现,中蒙两国合作治沙由来已久,目前正在合作的基础上,以能力建设项目为先导,推进防沙治沙综合治理,共筑东北亚生态屏障。
魏科建议,跨境“治沙”,除了靠植树等环保项目,也得靠经济手段。
李想说,沙尘天出去一趟,衣服上就沾满了尘土。受访者供图
又是起源于蒙古国的沙尘,一路南下
据中央气象台4月12日消息,截至目前,我国已发生8次沙尘天气过程,是近10年来同期频次最多的。最近发生沙尘天气已影响我国十多个省区市,但还没完,还有沙尘在路上。
与3月下旬的沙尘天气过程发生原因和起源地类似,专家们认为,本次沙尘天气也是从蒙古国开始。
据新华网4月11日消息,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表示,这是今年影响我国的第2次沙尘暴过程。受到沙尘天气过程影响,北方多地的PM10峰值浓度超过2000微克/立方米。本次沙尘天气过程4月9日下午从蒙古国南部开始,随后,内蒙古锡林郭勒、包头、乌兰察布和河北张家口局地出现强沙尘暴,最低能见度不足50米。北京市气象台4月10日20时将沙尘蓝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沙尘黄色预警信号。
而据中国绿色时报报道,3月19日-22日发生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主要起源于蒙古国南部和我国新疆南部。
据新华社3月26日报道,沙尘天气的形成需满足3个主要条件:持久强劲的大风、沙尘源和低层大气不稳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研究员丁婷在新华社前述报道中分析称,蒙古国南部的戈壁沙漠是影响我国沙尘的重要源地,2022年植被生长季蒙古国降水较近20年同期偏少,沙源地植被覆盖较差。“此外,今年沙尘天气频发主要和近期大气环流异常有关。”丁婷说,3月初出现了一次极为罕见的回温天气导致前期冻土层沙土快速融化;3月至4月本就是北方大风高发季节,在一定的大风条件下,造成沙源地的沙尘多次输送至我国。
中央气象台环境气象室主任张碧辉表示,预计4月至5月,蒙古国南部至我国内蒙古中西部沙源地降水偏少,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且有蒙古气旋阶段性南下影响,也利于形成沙尘天气。
丁婷表示,“从统计结果看,2018年至2022年期间,我国北方平均沙尘总次数和沙尘暴次数都多于2013年至2017年平均数。”但是,2017年和2022年春季沙尘暴次数均仅有一次。
据武汉气象微博消息,4月11日夜间,武汉空气质量迅速转差,凌晨达到最严重。
据上海市气象局微博消息,4月11日21时许,PM10浓度达到巅峰——800,后半夜明显下降。沙尘天气会同时存在浮尘、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可佩戴N95及以上防护口罩。
据北京市气象局微博消息,北京市气象台4月13日11时30分继续发布沙尘蓝色预警信号:目前本市有沙尘天气,受上游沙尘传输影响,预计沙尘天气将持续至14日23时,请注意防范。
受冷空气大风影响,预计4月13日20时至14日20时,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的局部地区有沙尘暴。
中央气象台4月13日18时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受冷空气大风影响,预计4月13日20时至14日20时,新疆东部和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甘肃河西、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北部、辽宁、吉林、河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扬沙或浮尘天气,其中,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的局部地区有沙尘暴。
跨国“治沙”,“不是纯环境问题”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科在《沙尘暴又来了,植树造林不管用吗?》一文中表示,沙尘暴并非一无是处,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例如,每年来自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尘中有约2800万吨沙尘飘洋过海到达南美洲,给亚马孙热带雨林带来约2.2万吨磷肥,从而滋养和弥补热带雨林损失的养分。我国北方的沙尘暴虽然带来严重的污染天,但是数百万年的尘降是北方深厚黄土层的来源,也滋养了日本海、北太平洋区域的渔场。
但沙尘天气仍然让人觉得难受。
魏科4月13日向澎湃科技表示,最近他在北京尽可能不出门,必须出门的话,他就快进来出,减少在户外停留的时间。此外,能躲就躲,前几天他甚至“躲去”昆明了。
4月10日晚,北京市四环路。受访者供图
为什么今年的沙尘暴这么受人们关注?
魏科认为,最近几年,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对生态环境的期望也更高了,所以一旦出现沙尘暴这种事情的时候,大家就觉得特别严重。但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比,无论它的发生次数,还是强度,都有所减弱。但今年的沙尘天气确实一方面频次比较多,一方面持续时间有点长,因此备受公众关注。
针对“防护林防不住沙尘暴”的说法,魏科向澎湃科技表示,不是说植树造林起不到防风固沙作用了,而是高空气流输送沙尘的高度太高,树冠挡不住。但防护林起到了固沙抑沙作用。最近几次沙尘暴的沙源地都来自国外,而非我国境内。
在《沙尘暴又来了,植树造林不管用吗?》一文中,魏科写道,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应对沙尘暴最重要的措施。三北,即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9年立项,规划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目前已进入第三阶段第六期工程,时间范围为2021年至2030年。等到本世纪中叶时,情况应该比现在好得多。但三北防护林拦不住高空的风沙输送。也正因如此,在讨论我国沙尘天气之前,需要讨论整个中亚区域的生态和环境变化。蒙古国近年来气候变化非常剧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温幅度大概是全球增温幅度的两倍以上,加之当地降水量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干旱化。蒙古国地区气候变化可能已经突破了气候临界点。气候临界点相当于山顶,推着石头过了山顶后,石头自己就会滚落下去,且无法阻挡。
魏科4月13日向澎湃科技表示,首先,沙尘暴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发展问题。蒙古国要发展经济,所以才会有过度放牧、过度开采等情况。“这是它经济结构问题所致,所以可能需要整个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或者说经济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等。它不是纯环境问题。”其次,沙尘暴受到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更大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此外,蒙古国一些地区存在矿业过度开采情况,其部分矿石的主要销售市场是中国,对接在我们国内供应链上。
魏科解释说,蒙古国本来就属于极端干旱和半干旱的区域,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都非常少,其南部戈壁地区的年降水量甚至少于50毫米,生态非常脆弱。在这样的地方,如果突破了气候的临界点,“就非常夸张了”,产生的影响会比其他地方更显著。但2020年,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的一篇论文分析称,蒙古国地区的增温幅度要比全球平均的增温幅度大得多;另外,它的降水量也在减少,干旱加剧,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导致那个地方的生态更加脆弱,所以那篇文章就认为蒙古国地区已经突破了气候的临界点了。
魏科认为,这对我们也有重要的启示,气候变化会加剧环境和生态压力及其脆弱性,有可能让我们努力几十年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护林建设等生态文明成果毁于一旦,需要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在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当中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实现生态文明的进步。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明确表示,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魏科表示,中国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也正在进一步推进包括荒漠化防治等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欢迎蒙古国等地区“抄作业”; 另一方面,建议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层面的经济和科技合作,推动相关地区的产业升级,尤其是畜牧业和采掘业的先进技术,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环境保护效果;更重要的是,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可以通过联合国相关工作框架内的现有合作机制,加上自身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避免更严重的气候恶化。
中蒙合作“治沙”
“环境问题没有国界,中方愿同蒙方在环境保护、防沙治沙等方面携手合作,应对挑战”。2021年4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和蒙古国总理在通话时表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发布的信息称,2021年3月,多次沙尘天气影响了蒙古国和中国北方地区。2021年4月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蒙古国环境和旅游部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中蒙林业工作组荒漠化防治专题会议。中蒙双方分别交流了沙尘源地荒漠化成因、土壤荒漠化监测和治理情况以及沙尘源地治理技术模式和经验。双方一致同意适时互派专家团队开展实地调研和技术交流,并成立荒漠化防治工作小组,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务实合作。
据中国绿色时报2022年12月报道,中国沙尘天气的境外沙尘源地主要在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其中,以蒙古国南部戈壁荒漠地区为起始源的沙尘暴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影响最为突出,对华北、东北、华东地区的影响也相当大,是影响中国沙尘天气最主要的沙尘源地之一。
该报道称,中蒙两国合作治沙由来已久。2012年,蒙古国荒漠化防治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一行12人访问中国林科院,双方就荒漠化防治技术模式等进行了交流探讨。2013年以来,中国国家林业局组织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为蒙古国举办多期荒漠化防治研修班,促进中蒙治沙经验互学互鉴。2017年以来,由中国防治荒漠化主管部门指导,中科院王新平教授作为技术牵头人,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南部开展中国治沙典型技术示范,治理示范面积达27公顷,有效固定了当地流动半流动沙丘,示范区草本植物显著增加。
2022年11月28日,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同蒙古国总统会谈时提出“愿同蒙方探讨设立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消息,2022年9月22日—26日,中国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会同中科院有关专家赴内蒙古自治区调研,检视与蒙古国防沙治沙合作项目成效。9月30日,中国国家林草局国际合作司、荒漠化防治司与蒙古国环境和旅游部、蒙古国驻华大使馆以视频形式举办中蒙林业工作组荒漠化防治专题会议。中蒙双方一致同意,在现有合作基础上,以能力建设项目为先导,适时推动专家互访与荒漠化防治工程技术实地示范。
2022年11月21日,由国家林草局国际合作司主办、中国林科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承办的蒙古国土地退化与荒漠化防治技术培训班通过视频在线形式召开。此次培训班旨在积极落实习近平主席与蒙古国总统就支持蒙方“种植10亿棵树”计划,开展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达成的重要共识,通过在线课程和云参观等形式宣扬和传播我国防沙治沙政策、模式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实际行动帮助蒙古推进防沙治沙综合治理,共筑东北亚生态屏障。
上述消息称,培训班内容涵盖了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方案与实践、政策支持以及巨大成就、低覆盖度治沙技术、沙丘地造林技术研发与应用、蒙古高原草原退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工智能在荒漠化监测中的应用和实践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土地退化零增长报告及落实,此外,还运用云参观的形式在线直播了我国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现状,以及沙漠上建设的城市康巴什。来自蒙古林业研究发展局、各省环境和旅游部、蒙古国立大学以及蒙古科学院地理与地质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共140余人报名参加了会议。
此外,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官网消息,2018年4月18日,中蒙双方签订了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实施协议,由中方无偿提供资金和技术在蒙古大戈壁保护区A区开展戈壁熊保护技术援助项目。项目实施四年来,最新成果显示,戈壁熊数量已由2009年的23只增至52只。2022年12月14日,国家林草局国际司与中国林科院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共同召开了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