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预测称:未来5到10年我国商业小卫星发射需求超四千颗

2020-09-21
关注
摘要 9月1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科技委秘书长潘军在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表示,保守估计,未来5-10年,我国商业小卫星的发射需求超4000颗,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9月1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科技委秘书长潘军在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表示,保守估计,未来5-10年,我国商业小卫星的发射需求超4000颗,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军民融合,“互联网+航天”的产业升级变革以及新基建的产业布局,中国商业航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5年被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已成为发展我国航天建设的新生力量。

  “截至2019年末,我国总计在轨运行卫星约350颗,2019年发射约80颗,其中微小卫星发射占比达67.5%,商业卫星公司参与的卫星比重稳步增长。”潘军表示,各个商业公司陆续发布了卫星星座计划,保守估计,未来5-10年,我国商业小卫星的发射需求超4000颗,商业卫星制造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收入与运载火箭发射数量直接相关。自2013年起,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收入增长迅速,复合增长率达到24%。中国运载火箭市场收入来源增长包括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建设、中国开始逐步承接国际商业发射订单,以及民营企业研制卫星,发射需求稳定增长。

  “商业航天快速增长,太空经济对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卫星应用提出了迫切需求。”潘军表示,一方面,国内火箭产能趋于饱和,存在有星无箭、多星少箭等问题。另一方面,新兴大型低轨星座加速建设,加快了微小卫星制造的发展。

  他认为,商业航天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是航天产业的一场“改革开放”,是推动航天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政策端的放宽给予我国商业航天破土而出的机遇,工业级产品可应用到航天领域,并降低了商业航天的成本。此外,资本和互联网企业的进场在资金和生产经营理念等方面对商业航天企业给予帮助。

  “商业航天不单单带来机遇,更大地带来了挑战。”这些挑战来自于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体制机制。

  因此潘军表示,要在技术创新方面采用商业的方式推动技术进步。要改革体制机制,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调动人员积极性,有序推动混合所有制企业改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商业模式方面,要探索新商业航天模式,构建商业火箭等丰富多元的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体系,造就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家,塑造世界知名的航天品牌。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