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从北上广的新基建方案看制造业的未来发展

2020-08-07
关注
摘要 不论是AI、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还是特高压、轨道交通,都是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对制造业发展,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基础支撑作用。

  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发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中央布局下,地方快速跟进,新基建由此按下“加速键”。

  很明确,这是一个三年行动计划。不仅全国每个省区出台了行动方案,而且各省会城市及经济总量靠前的城市,都发布了自己的行动方案。

  从行动方案的结构上来看,都包括三部分,或者说是三段论,即基本目标和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其中,对第一部分的表述略有差异,将总体要求分为指导思想与行动目标。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是最体现地方特色的部分。

  尽管多个省地市都出台了行动方案,笔者觉得北上广作为发达经济区更具有标本意义,特拿出来作为引子,力求从中管窥制造业发展方向的变化。

  新基建未来发展的双轴风向

  新基建本身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底座,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基础风源;新基建投资则是加速助力器,它推动着风力大小与风速快慢。

  新基建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轴

  不论是AI、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还是特高压、轨道交通,都是智能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对制造业发展,尤其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基础支撑作用。

  处在新基建七个方向上的制造业企业自不待言,即使不在这七个方向的制造业企业,基本上会与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方向高度相关。这也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为这七个方向提供服务,另一个方面是接受其服务。基础设施可以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产品或服务,而高效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可以满足新发的多样需求。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新基建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轴作用是由此奠定的。

  举例来说,一家传统制造业中的纺织企业,被列为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制造企业,让这样的企业去研发AI,去做5G、去建设工业互联网,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即使这样最传统的制造企业,仍可以应用AI和工业互联网。利用AI来更精准地搜集市场供求信息,更精准地预测产品需求以及原材料与产出品的价格波动,更精准地改善供应链、规划物流与生产,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同时利用工业互联网对物流与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不仅能够提高各作业平台的速率与效率,而且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浪费、提升劳动生产率,还能通过对大数据的潜在价值挖掘,发现新的商机,开发新的产品。尤其在疫情突发的情况下,果断决策,迅速生产口罩一类急需品。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更好匹配制造业流程改造,转型升级的效益就会很好地体现出来,新基建的基础作用有了生动的实践案例。

  从“新”字来说,当然是相对于旧基建来说的。先前的经济增长,有相当重要的部分是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带动的。也就是说,基建作为基础轴的作用一直在发挥,新基建当然也不例外。

  从中央的经济政策来看,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并提出“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一方面通过新基建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围绕新基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拉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入实体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基建的基础稳定作用更加凸显。

  新基建投资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助力轴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出口疲软、消费不振的情况下,尽管投资的带动效应也出现了下滑,但其驱动作用仍不可低估。或者说,投资驱动增长被赋予了更大的期望。参考2003年爆发“非典”,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高达70%,将投资作用于“六保”,具有稳定与增长等多重意义。

  没成想,行动方案刚开年,就遭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力冲击。但新基建的投资节奏并没有被打乱。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设定GDP增长目标。如果按照2020年GDP增速5.6%的低限来计算(即GDP要较 2010 年翻一番的目标不变),相对应的基建投资增速至少须达到15%以上。据此测算,2020年的基建规模在20万亿元左右。其中,10%~20%用于新基建投资。当然,因受疫情拖累,投资进度相对放慢。在上半年大规模疫情基本可控的情况下,下半年有望加速增长。目前看,险资与股市相对积极,趋势看好。三地行动方案都明确以社会投资为主体,政府投资为引领。


  年初,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估计,今年的新基建投资或在1万亿元左右,后来调整后,预计投资体量会出现较快增长。

  5月份,海通证券公开发布的研报认为,预计2020年新基建投资规模达3万亿元左右,新基建7大领域的投资同比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

  可以说,未来几年,新基建都是较为确定的投资方向。

  以5G为例,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在5G领域的总投资规模将达1.3万亿至1.4万亿元人民币,较4G总投资规模高出70%。广州行动方案明确,到2022年,累计建成5G基站8万座,总投资超过300亿元。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累计达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累计投资超3.5万亿元。

  2020年,工业互联网投资高达万亿元规模,大数据中心投资规模为2500亿元,后续均成加速趋势。

  2020年,特高压投资规模超千亿。国家电网公司2020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明确投资规模1128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2235亿元,整体规模近5000亿元。

  2020年,充电桩投资规模超百亿。预计2020年我国将新增公共充电桩16万个,其中公共直流桩6万个、公共交流桩10万个;新增私人桩30万个。参考国家电网充电桩的中标价格,按照公共直流桩8万元/个,交流和私人充电桩3000元/个的成本计算,2020年投资规模超百亿元。

  上海行动方案明确,未来3年的总投资为2700亿元;而截至5月,广州已签约的16个数字新基建项目,总投资额为566亿元。

  专家根据景气指数,按照中性情景,预计未来5年新基建投资或超17万亿元,年均增速在20%以上。由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规模增加约2.8万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

  就目前的投资规模来看,助力作用比较强劲,对制造业具有深远影响。

  投资与基础双轴同向促进,将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制造业。对于艰难生存的中小企业来说,可能面临资金相对充足、新基建设施便利使用的双重利好局面。

  风力如此强劲,御风而行必将收获丰硕。相反,则将被风吹落。

  如何选择,无需多言!

  新基建加速制造业泛智化

  新基建的七大领域都离不开设备及相关硬件制造。

  新基建对制造业来说,其作用是双向的。无论是信息化和数字化制造业,还是传统制造业,虽然生产设备是传统的,但要满足新基建的需求,其生产方式必须是智能的。同时,随着新基建的推进,制造业本身的智能化水平也迅速提高。由此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仅就工业互联网来说,已经在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工业互联网集聚的产业链,上游为智能硬件,中游为由边缘层、Iaas层、Paas层、Saas层组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下游则是生产应用场景,再细分就又包括高耗能设备、通用电力设备(发动机、电机等)、新能源设备(风电、光伏等)、高价值设备(数控机床、燃气轮机等)、仪器仪表等专用设备。从工业互联网看新基建,就是各种设备及产品,以人工智能与产业互联网为基础,进行智能升级,重构的产业链整个是智能的,也就是泛智能。

  制造业的实践已经表明,受本次疫情(将来也许或有其他的突发状况)影响最大的就是智能化不足的企业,较多依赖人工的制造业企业开工率一般不会超过50%,很多企业生产难以为继,生存也奄奄一息。而受疫情影响小,甚至在本次危难中获得难得发展机遇的企业,都是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疫情与新基建的双重刺激,更清晰地画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路线图上的每一步,都由智能化连接起来。可以说智能化无处不在,这也是泛智化,更远的未来应该是全智化。

  新基建将加速推动智能化升级,推动技术革新,优化生产流程,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或全新改变落后产能。随着5G部署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作用在效率与效益上的体现将日益突出,智能化水平也会有质的飞跃。全国一体化的制造业大数据平台、制造业战略物资调度平台、制造业监测分析平台等,使智能化更广泛地铺展开来。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的更新迭代,让智能化的渗透力更加深广。

  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就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全面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能力、网络化能力,实现生产、管理、运维、营销、服务的全过程数据贯通、生产资源全要素网络协同和生产活动全场景智能应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正是新基建基础作用的多重价值所在。

  一是物联网接入能力。支持并兼容主流工业协议,连接主流PLC,支持主流CNC机床及机器人设备,即海量设备接入能力,对工厂内外的智能产品设备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可视化地掌握设备运行工况,赋能厂内设备管理和后市场服务。

  二是端到端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连接各个环节上的生态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设备一站式快速接入和零门槛的设备上云,快速搭建可运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低成本创新。

  三是实现设备零部件的自动识别。采用各类标识技术自动识别零部件,服务于制品、工序、产品等,在仓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信息采集与处理,通过与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对接,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真正实现工厂管理软件之间的横向互联,实现数据流动、转换和互认。

  四是数据智能化管理与安全。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的集成、分析和挖掘,支撑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应用。通过部署和应用工业防火墙、安全监测审计、入侵检测等安全技术措施,实现对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的防范、监测和响应,保障工业系统的安全运行。

  万物互联就是制造业泛智化的形象表达。

  新基建将制造产品质量显性化

  对于我国产品的质量,国内外一直存在质疑,近年来有了很大改观,但整体质量仍时为人诟病,如出口口罩与出口船舶最近就因为质量问题,频频受阻。

  从智能化转型到新基建都是要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何谓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许召元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生产过程清洁高效,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三是企业效益保持在较好水平,人均增加值不断提升。

  四是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实际上,以上四个方面仍然过于宏观。笔者理解,对于制造业来说,就是产品质量显性化。从用户的角度来说,就是产品质量能看得见、摸得着。


  无论是流程工业还是离散工业,新基建都使得生产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最终的成品以及管理,很清晰地有质量监督体系伴随始终,标准与技术、数据都在可视化操作、图形化处理中完成质量要求。如果愿意,消费者或合作者可以看到任何制造业产品的完整质量档案。质量检测贯穿了生产全过程,是否进入下一个生产程序,全由照相检测技术确定,回收还是返工也由检测结果决定。智能检测避免了人工检测注意力不集中或疲劳等带来的不稳定性,基本消除了质量不合格情形。即使如此,仍然可以随时调阅质量档案。标准件是如此,非标准件更是如此。

  新基建推动了制造业质量的显性化,不仅促进了制造业产品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推动着新基建的高质量发展。

  因为新基建提升了智能化水平,也就是提升了制造业产品的质量水平。因为统一的标准、创新的技术和高质量的数据,保障了产品的高质量。更进一步说,新基建让质量管理、质量检测与质量追踪这条线更加清晰。即使每一小步的质量问题,甚至很小的瑕疵,都不可能逃过机器的眼睛。

  这就是每一个符合质量要求的物品都有自己单独的ID,类似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身份证,“一物一ID”才使万物互联(IOT)成为可能。同时,物联网连接的设备或物品,在生产环节、使用环节所产生的数据是不间断的,也是可追溯的。

  即使不同物品的产地、功能、使用场景、生命周期、价格等要素千差万别,但其“质量”要求是统一的,这也是产品质量显性化表现的一个方面。物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是“以质量为身份识别码”的通行技术标准和平台为基础的。不仅同一批次产品的质量是统一的,而且多批次产品的质量也是统一的。某种程度上说,只有质量的一致性,才能确保智能化生产顺利进行。

  国家层面对于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一物一码”的ID“标识体系”建设极为重视,已规划建立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标识解析体系5个“顶级节点”,由各地市、行业、企业申报成立二级节点。

  北京行动方案明确,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北京)建设,开展工业大数据分级分类应用试点,支持在半导体、汽车、航空等行业累计建设20个以上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上海行动方案提出,实施新一轮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系统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机床、钢铁等10个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深化创新应用,推动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扩容增能,搭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广州行动方案则强调构建标识解析体系。加快建设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在汽车、智能装备等重点行业建设运营一批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及以下其他服务节点,引导企业接入标识解析体系。推动基于标识解析的关键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集成创新应用。到2022年,顶级节点(广州)接入行业性二级节点30个以上,接入企业数量超600家,日均标识解析量达300万次/天。

  6月29日,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QID(质量码)平台暨国家顶级节点(重庆)重大应用正式发布。

  该平台将企业的产品、设备“标识化”,把企业所生产的具体单个产品的全要素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出来。

  质量码是浪潮独创地将工信部“星火”标识解析体系与区块链、国家商用密码技术融合的“云码”平台结合在一起的标识体系,能够打通“物”的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数据,真正实现“一码通三链”,实现供应链协调、产业链共享,实现(以工业互联网)一业带百业。

  质量显性化的价值在于:(1)在生产过程中,有助于品控及共享制造;(2)在流通环节中,提升供应链效率;(3)在消费环节中,实现产品追溯、保险保障。

  对企业而言,质量码蕴含的数据“无授权不可用”“可用不可篡改”,保障了大数据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扫码的形式进行质量溯源并形成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闭环;对于市场管理者而言,能够在广大行业、企业之间广泛使用,为产品赋码,实现“一物一码”“一物一档”,甚至能够以此作为征信背书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从而扶持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制造业需求提供了大风起兮的源头,巨大的增量投入助力制造业御风而行。对于制造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新基建将使制造业泛智化,实现技术和产业的进一步融合,技术在产业发展中创造更大价值,产业在技术赋能里实现转型升级。如何站上风口,找准适合企业自身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突出科技核心作用,把握产业升级的机会,获取最大价值增量,决定着企业与产业的生死存亡。

  如果说物流网已经将制造业连在一起,那么新基建将把制造业链条中的各环节连接上,形成全国协调,从“整体的供需关系”高效调动生产。因此,不与新基建对接的企业,必将成为自取灭亡的孤岛。

  而质量的显性化,则使得高质量发展真正有了可依靠的手段。它所带来的资源利用节约、生产效率提升、物流速度加快、消费者体验升级,尤其是数据价值的发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控制工程网

这家伙很懒,什么描述也没留下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智能生产助推工业互联网腾飞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