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院前服务,到院内整合,再到院后服务,信息化在优化整个医疗服务流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抓住时机,提升服务,不仅是医疗机构积极探索的问题,也日益成为IT企业竞相追逐的热点。
近日,主题为“创新与变革”的“IBM论坛2013”在北京柏悦酒店举办。其中的医疗分论坛由健康界传媒与IBM联合主办,围绕“e-Healthcare的转型与医疗服务可及性”这个主题,诸多业内专家共享智慧,探讨医疗健康服务模式的走向。
集成平台新热潮
破除医院围墙,整合院间资源,实现无缝转诊与资源共享,这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关键命题正在大范围的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进程中被付诸实施。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3年初提出的医改下一步工作重点中强调,“要围绕医联体下足功夫”。对此,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改办信息组组长、药政司副司长姚建红也有深刻的体会,“在中国医改的推进过程中,应把信息化作为主要推手,让信息化为医改添红利。”
于是在新政的指引下,各地掀起了以“医联体”为核心的集成平台建设新热潮。无论是宣称三年内将建立20个医联体的北京,还是表示年内建医联体数目达到25个的武汉,都显得信心满满。
作为信息化领军厂商之一,IBM去年曾对国内多家医院的院长做了访谈,得出了一个结论:院长们希望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社交媒体和各种大数据、数据分析技术等,在更加连接的世界里提升管理者的领导力和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我国在智慧医疗发展上,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其中包括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和面向医院的智慧管理,医疗卫生资源稳步增长,为医疗服务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应用上,通过就诊前的线上挂号、电子就诊等,就诊中的医疗影像、智慧病案等,就诊后的慢病管理、诊后随访等,构建了时间上的持续性服务体系,实现了空间上以患者为中心,突破物理边界,比如互联网医院。更重要的是,智慧医疗的应用还能满足覆盖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求。
智慧医疗受到有利政策的引导,是医疗行业的切实需求,存在坚实的技术支撑,为许多行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创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即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且有发展“互联网+”的比较优势,智慧医疗在我国发展迅猛,并将长期保持加速发展的趋势。
信息化智慧化的应用无处不在,被医务人员、患者、管理者时时使用,当我们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甚至对它视而不见的时候,就表明信息化智慧化已回归本原——支撑和辅助,而非替代和颠覆。山水有融合,各司其职,各行其道。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智慧医院的推行和存在是为了默默地成就人民健康这个大事业。
真正有智慧的医院管理者,应意识到智慧医院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也应该意识到智慧医院建设虽然重要,但其建设不是无边界、无止境的,智慧化更不是无所不能的,甚至要意识到医院越智慧,面临的安全风险就越多越复杂。
智慧医院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工程,一定要在增加业务工作复杂度、提升医疗质量安全与优化成本支出之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要在规划设想与实践中开拓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到生活的真相之后,还依然热爱它。”这些都是智慧医院从业者应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