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大城市依托智能技术探索智慧城市发展的路径不断深入,“城市大脑”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方向。而上海普陀区打造的国内首个“区级大脑”,为其他区级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可借鉴样本。
普陀区“城市大脑”智联应用场景
目前,上海首个区级“城市大脑”正在精细化管理进程中进行尝试。依托于“城市大脑”的管理模式,在上海普陀区全区域、全时段采集数据,形成独居老人“四件套”、燃气泄漏报警、违法建筑监控、电梯运行监测、垃圾处置监测、河道水质监测等45类“智联”应用场景,初步探索形成城区一体化智能管理。
以应对社区加速老龄化趋势为例,普陀区为独居老人提供“四件套”智能化服务设施:门磁统计门的开合情况,红外识别探测老人的活动状态,无线烟感监测可能发生的火情,无线可燃气体监测检查可能由于忘关煤气发生的燃气泄露。
在上海,“城市大脑”已开始初步应用于公共安全、社区治理等多个方面。杨浦区控江路街道、静安区临汾街道、浦东新区周浦镇城运中心等基于社区范围内的“城市大脑”初见成效。其中,普陀区率先在全市建设区级“城市大脑”,在全区布设了10万个小型传感器,形成了“智联普陀”的智能化工作平台。
据普陀区委书记曹立强介绍,根据基层实际应用情况,今年将进一步优化传感器设置和处置流程,并拓展应用场景,把神经元布点到更多方面,全覆盖铺设“神经末梢”,消除感知盲区。
曹立强说:“未来,普陀区还将增加20万个传感器,同时共享公安系统的2000个视频摄像头资源,它们构成了‘城市大脑’的‘神经末梢’。这些遍布小区内外的不起眼的小型设备,把感知触角延伸到与群众生活、城市运行紧密相关的各个领域,全时段、全要素地采集基础数据。”
曹立强建议,未来“城市大脑”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汇聚和数据加工平台,采集、汇聚、清洗、沉淀、储存各委办局、企业以及社会公共的各类数据,确保市级、区级与社区级信息资源对接、整合共享,提升社会治理和城市综合管理水平。